2014年5月4日,仿佛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有约,昔日北大国际政治系74级的二十余位老同学,也在这一天来到久别的燕园,欢聚在宽敞的国关学院颁105会议室,纪念入学四十年。有九位老同学专程从青海、宁夏、贵州、湖南、南京、郑州、天津等地来。多少年没有会面了,斗转星移,岁月弄人,有的相貌变化较大,竟然相见已难识;老同学们昔时年少一头浓密的黑发,如今已稀疏斑白,彼此相望,深情握手,拍拍肩膀,感慨万千,乾坤翻转,沧桑巨变,惟有不变的是忘不了割不舍的同窗情谊,北大人情怀。

老同学们踏入国关大楼走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精心布置的琳琅满目的叁块展板,一幅幅当年鲜活生动的老照片,把人们似又带回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驻足细观,瞧,那不是齿齿吗?看,这不是在那齿齿齿吗?……,老照片上那些熟悉的风华正茂的身姿,那青春靓丽的光彩,引动大家尽情回望四十年,开启珍藏的跨越世纪的回忆。
院领导对老院友的回归给予了关心。国关学院院长贾庆国、院党委书记李寒梅、国关院友会名誉会长原国政系党总支副书记沉仁道、院友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其芬,院友会金瑞、尹欣等老师特地出席,让74级的老同学们感受到了母校的暖意亲情。贾院长首先讲话,他对老院友的回归表示了真挚的欢迎,介绍了院里的现状,他谈到的我院已是北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院,提供给师生现有的最好学习条件、最好教学科研环境、最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做好学问就是讲政治的观点等给了与会者鼓舞和启示。沉仁道老师当年虽然没有直接教过74级的课,但在校期间一直接触较多,和同学们感情比较深。他认为在那个特殊年代入学北大的74级同学同样是时代精英,走向社会后从各个方面为党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王其芬老师是73级院友,她专门介绍了去年他们班40年相聚的经验,除了在京郊农家乐享受大自然情趣,还专门请给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会讲过课的黄宗良老师开讲座和潘维老师讲社会热点问题等,她还讲了84岁的曹长盛老师的16字赠言:善待自己,学会宽容,享受生活,美满人生。
大家的漫谈由在校时的副班长靳毅、党支部书记李贵舟、班长韦昌明分别主持,依随意的座次顺序展开,畅叙丰富多彩的各个人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众人敞开心扉,回归母校的游子一诉衷情,有的同学甚至道出了几十年从未与人谋话的心结。毕业后由国防大学调往郑州军队院校工作的贵舟大哥先来了个既是开场又像是总结的发言,高屋建瓴般地讲起需要辩证地看待那个特殊年代在北大学习的收获,走向社会后同学们无论从政从教还是从戎都在不同领域尽了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现在赶上了辉煌的好时代,要老骥伏枥挥洒余热直到永远。他希望大家道义相交友谊长存择时再次相聚。在天津市委党校工作的张国兴对于这次相聚很是感奋,他讲述了总也难忘的北大情结,以及自己把顶级水平的北大国政老师的讲学引进天津党校的故事。在世界工程前20强的中国顶级水电公司高管层工作的孙越,对于社会上某些对工农兵学员的偏见不以为然(张国兴插话,他发现74级同学跻身司局级的就有十名之多。),他珍视北大学习的经历,谈到自己跑了60多个国家参与为中国成功开辟国际水电市场的工作,一直得益于北大赋予的学识学养。曾在宁夏石嘴山区任区长的宋科,退而不休,至今忙碌于当地社科专业学会工作。他回顾了和国政系老师的师生情谊,谈及那个时候一直保持联系的原人大共运教研室的吴琼老师曾经鼓励他报考研究生的不曾忘怀的往事。赵剑芳会上很是激动,感到多年来有了个机会能够倾诉自己对国政系领导、老师的感激之情,原来她毕业后长时间没有着落,是系里最终为她解决了在中国科协做科普工作,人生有了转折。(靳毅插话,讲到沉仁道老师为小赵跑工作,有一次冒雨出门回校后还曾病了。)郝恩堂从中国国防大学转业后,在世界500强的中化集团重要部门做经理,大公司大市场大产出,他感慨单位里多位叁四十年代入党的老同志兢兢业业工作一生,临退时不过一个科长的职衔,对人生对利禄等似乎有些彻悟。从大众文艺出版社退下来的沉动说的不多,只是几句话,但他提供的亚麻油在养生中的作用的信息似乎引起了会场中一些兴趣。
虽然74级的老同学们已步入花甲之年,多数已经退休,但是思维的活跃与视野的开阔依然不输中青年,这在最高法院任职多年的范建邦的发言中体现出来,他以深厚的法律生涯实践提出的有关法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等探讨性的问题,给漫谈增添了一阵涟漪,表明了他不辍学习勤于思考。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郭祖玉当年在班里是很突出的一位优秀同学,大家还挂念他的肺病是否彻底痊愈,他从教学岗位退下后,仍然不失闲,受聘主编一本《学习导刊》杂志。曾志芳说起自己曾经挂职地方县委跑田埂,没少做调查研究,现在贵州遵义市委机关负责关停并转公司的安置工作,仍在努力为一些公司的起死回生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他希望老同学们能够光顾到他那里,认为现在对大家最重要的就是实现长寿长乐。耿春茂是被誉为在座之中气色最好、也可能是属于最善于保养的同学之一,他担任过拥有闻名遐迩的宏志班的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副校长,因为受困过大病现在比较注意生活的规律,过的很自在。当年来自农村的张景利在校期间不好说不好道,回到北京房山区后,却在区委党校做了个经常要讲话的教员。以后到区公安局做指导员、教导员,及至庞大的区安保公司老总,保一方平安。周秀玲已从北京西城区房管局退了一些年了,她简要介绍了自己现在一二叁的生活,就是一个小孙子两个月了是在照料第叁代,也是其乐融融。
李淑敏谈到了工作中在北大的学有所用,她在天津市总工会秘书长任内,参与组织全市职工学哲学,受到领导和社会的肯定,以后办过刊物,就是到了现在,还常有媒体找上门来邀约理论性稿件。刘风珍讲到在青海安全局领导岗位任职的辛苦和责任,青海大藏区维稳,境内外敌对势力惟恐中国不乱,紧张时候,日日夜夜都要盯住,随时处理问题。有同学笑称,警花风采可敬。唐海自北大那来那去后,因向往做新闻,到农民日报工作了多年,但至90年代后期纸媒体越来越不好干了,又转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退休后总想做点儿事,至今未果。他谈到曾为40年相聚写过的小诗中的愿景:再个双廿如何?人间自有逍遥。与大家一同体悟长寿之道。卞元荣在全国总工会常年做调查研究工作,他写的多份调研报告,曾被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过,为基层工人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因此他深知中国社会的弊端之多,同时,结合探访已定居英国的女儿了解到的国外现实,认定了为了国家也为每一个人个人家庭的利益,在复杂变幻的局势中,我们应该秉持的立场,惟有坚决拥护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张庆森自回到北京门头沟矿务局工作后,发挥北大学之所长,在写作上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忙碌于稿件,也乐趣于写作。在局工会主席任上退后,也不时挥毫有作。刘进谈到与老同学相会的喜悦,她介绍回到湖南的经历,回到韶山宾馆以后,省里有关部门注意到她北大学习所长,得以到省委党校,经历教学岗位、系领导至校领导层的工作,一直注重以北大学风学识用于党校教育的实际之中。徐万忠回到地质队,以后赶上地矿部和国家土地总局合并,组成新的国家国土资源部,来到部直属司局级单位地矿勘探大队担任领导工作,回顾北大教益,一直以身相伴。景胜利最初回到北京市政府车队工作,不久即来到市政府办公厅,在市信访办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他在为传递群众呼声,为社会维稳的工作中,始终记着北大学习留下的精细严谨的作风。孙岩留校任教,已是副教授的她对那个年代国政系学习依然印象深刻,是那时的学习为现今她的着书立说打下了基础。韦昌明在贵州省委研究部门的领导岗位任职,职责所系,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对于北大学习给予的知识视野、学术见解等,总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运用,令他经常重忆重温。
谢连山长期在北京水利部门,是一个老水利了,也在水政部门做过领导工作,他运用自己的摄影专长,做了大量组构图片的工作,在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课目中发挥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与原在市牛奶公司的李香春结为夫妻,俩人成就一段佳话,在这次74级40年相聚的活动中,众所周知作用显着。靳毅留校后,先是在系里做党务工作,以后到校党委办公室。这些年来,北大始终处在高教口乃至中国发展风云激荡引人注目的位置之中,学校教务公务党务等诸多事项,都要参与处理,写材料整理文件等常常是夜以继日忙碌,特别是做了办公室主任,一点儿不能松懈。不料后来突发脑出血,所幸北京医疗条件好,治疗及时基本好转。她十分感谢老同学们的看望关心,现在比较注意调理养护,感觉也还良好。袁东辉说起来感慨颇多,多年来的心里话在老同学面前放开述说,从北大学习的专业选择,到离校后工作的变动等,现尚在建设银行面临退休。虽然也有过令人烦恼的坎坷,只有遇到老同学方能够化解释怀,说到激动处他拿出快板,现场为大家说唱起他创作的天津快板书:“功勋摄影师”。唱颂好多令人难忘的留影是什么时候?是谁人?给74级的同学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忆。
座谈完毕,同学们留连在五月的校园,未名湖畔,垂杨拂面,国关楼前,书声犹在,留下四十年的影像吧!留下相聚的欢欣喜悦。
五月五日,大家兴犹未尽,驱车京郊怀柔小名胜水长城一日游。古长城下,波光粼粼的湖水旁,徜徉同学们不舍的身影,举起相机,再拍一张吧!照下我们的聚会,照下这不老的时光。这湖光山色映证着74级同学们四十年来,愈益浓厚的情谊。

很快,分手的时候就要到了,外地的同学要离京了,大家依依惜别,似乎还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小袁的一首散文诗,表达了这一寄寓:郁金香花瓣开始分拢,未歇芬芳蕤葳。外地的同学离京了,何时有再见的机会?在这惜别的时刻,我不想送富贵的牡丹,因为你们已然拥有,那傲人的花魁。撷来素淡温情的金银花,不为辞行只为保佑,愿友谊紧紧相随。我们地北天南,长乐长寿,携手至爱大美。
是老同学自然心有灵犀,不多时,刘进唱和的一首诗,为这一次相聚把这一思绪达成了一种完美:金银花虽然素淡,确有金银的贵重,她在北京生长成,是夕日同窗馈赠。金银花虽然没有牡丹灼热的身姿,却有清热解毒恬淡之功能,心上的金银花呵,会随时护佑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