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北大旧事

追忆北大 令人沉醉的青春往事

2016-03-29

《北大往事》是一群绝顶聪明又才华横溢的北大才子写的校园回忆录,讲述着北大精彩的昨天。人们常说,没有往事的人生是一种缺憾,而往事如果不去重述,记忆就会模糊,意义不去重申,理想就会褪色。据说,《北大往事》初版时,两星期内就销售一空,尔后一版再版,北大耀眼的光辉历来引人注目,北大人讲述的精彩故事也值得“珍藏”。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去北京旅游,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又去凭吊了“家徒四壁”的圆明园,然后从后门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烈日炎炎的校园,行人寥寥,热风拂柳,知了低鸣,徐步缓行,视线所及:未名湖、博雅塔、蔡元培像、斯诺墓……不知哪里来的魔力,仅仅是从北大校园做了一次穿越,就让我心生感叹:一个人能够来这里读一场书就太值了!当我读到这个“珍藏版”,读到北大学子深情回望中的青葱岁月,如泣如诉,如咏如叹,有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限感慨,仿佛和他们一起梦回青春。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大地上响起的一声鼓舞人心的春雷,那些被历史延误了青春的学子们,如久旱逢甘霖,理想的种子重新开始发芽开花了。正如毕业于北大的着名学者周国平所言:“一个人能够在北大开始自己的青年时代,乃是一种幸运。”的确,“当历史给了他们一个进入北大的机会时,一种生命的紧迫感便骤然而至,于是所有的人都匆匆地赶往教室,匆匆地赶往图书馆,排着长长的队伍买中外名着,跑到老远老远的地方看重新放映的中外电影……就像海绵吸水似的,人们拼命地读书,如饥似渴。”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北大名师也仿佛焕发了第二次青春,“恨不得把他们的知识在一夜间就都教给我们”,这种师生之间的心灵需求、知识传承和精神沟通,成为一篇篇佳话,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享受一生的福泽。

鲁迅先生曾赞扬北大:“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众所周知,北大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发源地,那里有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的足迹,是所有中国学子心中的“圣地”,一位北大学子也深情评说母校:“与其说是燕园的风景好,不如说它的气质好,因为它就像深深的海洋,博大而有生机。”诗人西川也高度评价了自己的母校,热情洋溢地称北大是中国最“自由”的地方!

“北大往事”的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却无一例外地深爱着北大,“我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了这所学校,并且坚定把自己的青春托付给它。”“在燕园温暖的怀抱,我觉得自己是旧巢里新归的燕子。”“上了北大我才开始生活:从前都是白活了。”这几乎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在往事的回忆中,作者心潮澎湃,越讲越有滋味;读者心生羡慕,越读越有滋味。北大往事,仿佛无数个版本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那里汇聚着飞扬的青春,狂热的青春,叛逆的青春,颓废的青春,而故事的意蕴却都是一样的。

塔尖之上的北大,云集着“鼻子比眼睛高”的天之骄子,他们当中不乏“人才、天才和怪才”。在未名湖畔,在博雅塔下,滋养了一群形形色色的才子佳人,才华横溢的,超凡脱俗的,浪漫的,神经质的…… 有人大学四年盖一床被子居然从没洗过,却能把《诗经》倒背如流;有人在宿舍贴着“请勿敲门”的标志来欢迎各路神仙的光临,肮脏不堪的寝室时常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有人心怀壮志,博览群书,把北大图书馆翻了个底朝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一个“知音”;有人把床单挖个洞套在身上在校园里招摇过市,这种“行为艺术”在北大见怪不怪;还有人穿中山装戴白边眼镜留中分长发,打扮成“假学究”去课堂上听“真教授”讲课,挑战权威;更有人毕业离校时只斜肩背了一个军挎,飘然而去……那些“师生对面不相识,笑问考场在哪厢?”的神人们,那些恃才傲物的“混世魔王”们,最终也能够以自己的小说和诗歌拿到北大的毕业文凭!所有这些,在今天都成为一个“传奇”,成为北大往事中的“美谈”!

北大如此与众不同,在那里,只要怀揣梦想就不会空手而返。“那些在北大的日子是飞翔的日子”,那散发着油墨气味的《启明星》杂志,那令人向往的“五四文学社”,那一年一度的“未名诗会”,怎么能让人忘怀呢?在北大学子怀念咏叹的80年代,很多人的青春与一把吉他,一本诗集有关,那里有西川、海子、骆一禾,他们被称为北大“叁剑客”,有人说“北大的形象是随着北大的诗歌而越发圣洁的,如果没有海子和西川,也许北大就不再是个梦想。”他们不仅被北大记得,而且被深深怀念着。他们怀念蹲在食堂门口叫卖自己的油印诗稿的日子,他们怀念在女生楼下弹奏吉他的寂寞时光,他们怀念在校园草地上宿醉的夜晚,那是一个纯洁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诗人用生命写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谁敢说那些诗稿的字里行间没有不朽的青春?没有永恒的理想?

在北大,不出类拔萃就意味着平庸,而坚持“另类”仿佛就是在坚持一种理想,独一无二的燕园,精英荟萃,独一无二的学风,养成的却是这样的观念和评价标准:“与功业相比,人格更值得夸耀”,“在北大人眼中,有个性、有趣味、有教养,似乎远比有成就更值得羡慕。”这也许就是北大的魅力所在吧?

北大学子无论身在何处,走到哪里,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光环”,这个“光环”闪耀着北大的精神,让北大学子在世俗社会中永不迷路,永不随波逐流。然而“北大也是由人组成的,免不了有卑微,有嫉妒,也有谗言,但它毕竟还有一种强大的内涵超越了生活的虚浮表面甚至超越了时代。”这种“内涵”是一种精神理想,它永远在高处,在远方,永远超越于现实人生,而北大永远是学子们魂牵梦绕的灵魂家园和精神故乡。卡夫卡断言:“我们使劲追求的价值根本不是真正的价值,结果毁掉的东西却是我们作为人的整个存在所必须依赖的。”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牺牲掉的不只是青春,或许是整个一生吧。

岁月如诗如歌,青春如火如荼,回望80年代,那是“另一个无比茁壮的岁月”,你看他们写的日常生活,吃饭、洗澡、打开水、看露天电影、开舞会、办画展、谈恋爱,还有几乎每个80年代的年轻人都跳过的集体舞,那“春光惹人醉”的叁步舞曲现在想来难免让人哑然失笑……。“北大往事”在看似有些颓废的叙述中有着深情的回忆,那些青春故事镌刻在灵魂深处,属于“另一个世纪,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空气。”如今,《北大往事》的作者们也成了名人,“校友里的诗人们走了,歌手们走了,富有激情与勇气的人们走了……”但一代又一代学子把最美丽的青春梦想留在了校园,北大因此而永远鲜活年轻。

物换星移,岁月不老,试问:有谁的青春不是枝头雀跃的小鸟?有谁的青春不是独一无二的“珍藏版”呢?而今天的北大还能续写往日的青春之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