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生活了有半年多了,除了自己学业要求的课程之外,我现在才开始走进别的课堂。说来实在惭愧,当初对北大中文系起过痴念,以为那是一个读遍各种好书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有人带着你读,而且还有年龄相仿的好友与你一争高下,似乎是没有曲高和寡或是杳然无声的寂寞之感的。只是到了这里之后,见到北大中文系的学子,叁言两语之间,才知道读中文系并不如读小说这么简单——大量的文献、文献考证,将我那一点痴念完全冻结住了。而我也渐渐明白,想要读遍各种好书,多去北大图书馆溜溜,甚至可以去相距北大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一本本来,一点点积累,这寻觅与领悟的工夫,早就将所谓的寂寞之感驱散许多了。当然,在读得好书却无人畅谈的时候,那种寂寞之感还是在的。
不进别的课堂,你或许就要错过一个可能发现自己的机会,也会错过一个与丰富灵魂对话的机会。譬如陈平原与楼宇烈老师的课堂,听课人数之多不说,其内容的丰富,就足以令人咋舌了。在我所在的院系,很少见这么多上课的人。“人”这个字,描绘了课上所有学生的可能,比如陈平原老师课上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比如楼宇烈先生教室后排旁听的人群。陈平原老师主讲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而楼宇烈先生讲的是中国哲学专题。
也许有人会说,我并不是文艺青年,我对文学不感兴趣,你让我去听中国现当代文学,那不是折磨我吗?还有人说,我才不要学什么哲学,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就可以了,生活就是哲学。对于这两者,我不想做批驳,我只想说,从通俗的角度看,以包容、听听看的接纳姿态面对新生事物,或许比一棒子打死要好得多。世上无心插柳之事,比有心插花要来得有趣味得多。
譬如陈平原老师讲现当代文学史,必然绕不开的两个人就是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主要观点与学术着作、分歧且先不说。听听人物的故事,也是再好不过。比如鲁迅奉母之命成婚的原配妻子朱安,在当时有人提出保护鲁迅的藏书时,曾说“我也是鲁迅的遗产,你们保护过我没有?”这个与鲁迅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的女人,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她其实是值得同情的。在她心里,有没有觉得鲁迅对不起自己或许不重要,真正对不起她的,是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吧!
至于胡适,在其逝世之后,蒋介石曾评价说,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句话看起来融合了诸多矛盾,翻开历史的画卷才可得知一二。有人说,胡适之所以是蒋介石口中旧道德的楷模,是因为其婚姻与鲁迅一样,是由父母包办的,胡适对这段婚姻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了下来。这种责任与担当,背后是对父母之命的遵守,对一个陌生女子的承诺,难道不是旧道德的楷模吗?当然,胡适被视为新思想的师表,这很好理解,他是新文化的旗手,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譬如楼宇烈先生的课,形式就不一般,他什么也没有讲,又什么都讲了。整堂课就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开端,先生见招拆招,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字字珠玑,时有妙语。尽管我并不一定懂那些问题,但总能从先生的回答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闪光点。先生说,人之所以苦恼,那是因为“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先生说,修行的最高境界即是“整日吃饭却未曾嚼一粒米,整日行却未踏一片土地”;先生用竖排繁体字在黑板上板书,圈圈点点,是古书中文人做批注的样子,先生写的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物一理也,通其意,无适而不可也。”这些深奥的道理在先生口中道来,却是明白浅易,深入人心。
我爱这里的箴言隽语、博大精深。
以往在大学的时候,政法中文系总有固定的上课教室——逸夫楼1033曾是许多中文系课程的上课地点,那是一间一面墙都是玻璃窗的教室。我还记得我在那里上的第一堂中文系课程,是金莉莉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她说我们这间教室很适合中文系的特点,大家上课要是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看看天空。我现在还记得,窗外不远的地方有紫藤萝架,轮到花期的时候,花开得很是热闹。在这里,我听北大出身的徐文贵老师讲《论语》,听曾赴黑龙江做知青的陆昕讲古代文学,他经常以自己的散文或生活感悟开讲,摘取其中的片段读给我们。杨树抛絮的时节,大落地窗外是如雪般的细微飞絮,我忽然想起了《西厢记》里的那一句“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籍。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拥有海量藏书的北大图书馆)
那段日子,总能见学子们人手一书,曾有老师说,这是中文系的特点。无论是读诗,还是小说,或是散文,当你静静在那儿待两叁个小时,心灵的愉悦自是难以言表的。我在后来回想,读中文系的经历,并不一定给你带来多大的职业优势,也并不一定让你成为名家,但至少,它让你与书之间订了一个约,你们彼此并不嫌弃,反是喜欢。因为你懂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路径,去接近书、接近自己的心灵深处!每一个融入中文系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读书情结。通过阅读,勾起与作者的共鸣,在与大师的心灵沟通中,又像是与另一个自己对话,而这种情怀,大约是每个未名湖畔的学子所共有的罢。
“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就让未名湖畔的这种情怀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