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食堂名原来多以“学”字开头,从学一直至学七。现今,只剩下学一和学五,而学五竟也非当年的学五。怎不叫人感叹世事的变迁呢?因此,我考察了一下标题中所讲的这个问题。
学一食堂建于1964年,现在还在(根据《燕园建筑》一书,学一南门口的两株国槐证明这曾是晚清军机处的门口)。我不常去学一,但是听说学一依然还保持着“物美价廉”的优良作风,不禁大为感动。经久未拆的学一食堂,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了,它承载的已经是一种风格和情怀。
学二食堂原来位于后来的康博思的位置(现在康博思也要成为历史了),后来被学叁挤到了现今艺园餐厅的位置(原先的艺园是学生活动中心。可能是因此感觉这个地方很文艺,所以叫艺园)。现在的艺园,应该是继承了学二的衣钵。
学叁原本在现今的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西边部分,后来替代学二移至现康博斯的位置。再后来,改名康博思。现在,康博斯西餐、中餐,连同桂林米粉一起,都迁到了之前学五的一层。想当年,从早晨十点一直开到晚上十点的康博斯是社团开例会的最佳选择,甚至很多活动的领票也都安排在康博斯。虽然它的环境并不十分优雅,但是我们都爱它。或许康博思的实体不久后就要拆除,但是它在我们心中会永远留存。
学四食堂就在现在燕南美食的位置,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我想在这里岔开一点话题,引述一下一位学长的回忆,讲讲学四旁边的大饭厅:
“80年代初的时候,大讲堂叫做大饭厅,但里面没有桌椅,留有卖饭窗口但不卖饭,所以有很多同学从学叁、学四买了饭在那里站着吃。记得老辈教师讲,当年就这个食堂兼礼堂。我们当时就在那里开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凳子由自己带。夏天在东操场(一体)放电影,冬天在大饭厅放电影,票价低至五分,不带凳子的可以席地而坐……
“我们当时凭饭票买饭,一些系学生只能在学一和学二(比如我们),一些学生只能在学三、学四,学五,饭票上印着食堂印记,不能混用…… ”
大饭厅的命运令人伤感。它被彻底拆除,在它的原址上,修建了大讲堂。它门口的柿子林,也不复存在了。北大人拿着脸盆抢购柿子的盛景再也看不到了。
学五和学四(现在的燕南)一同在八十年代建成。由于一楼座位少,二楼座位多,因此我们通常都是一楼买饭到二楼吃。学五早晨的开餐时间是六点五十,而学五的油饼却是从七点才开始分批供应——不过有时即使是提前排队也根本抢不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记忆带着点青涩的味道。
2014年年底,原学五食堂迁到了新建的勺园食堂的一层,而勺园二层被之前的家园食堂的大部分窗口占据。2015年元月,勺园一层正式开始营业了,早餐不再提供油饼,改为提供油条。但是变化的却不仅仅是餐品,我在勺园一层怎么也寻不回当年学五的感觉了。
学六究竟在何处?有人认为学六就是位于现在五四体育馆位置的那个当年赫赫有名的燕春园饭馆(原来没有农园,只有燕春园),也有学长指出,学六是靠近七斋的教工食堂。事实究竟如何,我已经无从判断了。
学七食堂最终并入农园,名称不复存在(另据传言,学七原来是员二)。2014年底,随着家园的关闭,原先家园食堂的四川冒菜窗口和沙县小吃窗口也并入了农园。每个工作日的饭点,靠近教学区的农园都可以用自乘十次的“挤”来形容。
2015年12月03日
P.S.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偶然看到了一位学长的旧文。文中提到,他们把40 楼之南、四环以北、老虎洞以东那个长征饭庄(现在已经拆除,是一片草地)称为学八食堂,因为他们晚上下课晚了没饭了常去那里吃饺子。姑且把这种有趣的说法也放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