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燕园风物

燕园的前世——燕园地下文物盘点

2014-12-05

燕园地下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燕园的前世究竟有怎样的经历?文章末尾的藏宝图可以看个大概,喂!心急的盆友们怎么能一下翻到最底?!那可是跨越了五千年啊!!!

一、五千年前的燕园

1997年学校兴建理科楼群,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夏正楷与岳升阳老师在施工工地现场发现了新石器晚期遗存,年代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大约距离地表四五米深。后联合考古文博学院老师的挖掘,发现有新石器晚期的石器、陶片、用于生产的石磨棒、石刀等,其中有一件形制奇特的刀形石器不见于此前的任何考古发现,功能不明。此外,上世纪50年代,在今天国际关系学院大楼所在地,工作人员在院子里刨地时曾经挖出一把新石器时期的磨光石斧,之后转交给了侯仁之先生,侯先生把它放在了小玻璃盒子里一直珍藏到了今天。

燕园的古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新石器时代人群居住的,选过体育课的亲们每次打卡必经的博雅塔旁的陡坡就是古永定河故道,燕园一带就位于永定河岸,水源充足。这一地貌特征也影响到后来区域的发展,“海淀”即地势低洼、水源充足之地。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大规模皇家园林的建设。

二、汉魏时期的燕园

考古显示新石器时代的“燕园人”并没有居住太长时间,燕园再度有人居住就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和西汉,曾发现此时期的多处遗存。

1970年在挖防空洞时,在俄文楼后挖出一口汉代陶井,井壁是用陶构件一圈圈累迭而成的。1985年前后在燕南园也发现过东汉时期的墓葬和陶罐。

汉魏的“燕园人”居住最集中的要属今天一教以西的区域。这里多次发现有大面积两汉、魏晋时期的遗存,有陶片、建筑构件,甚至还有一件写着“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从这一带一直延续到临湖轩附近的小土山,地表曾经随处可见汉代的绳纹陶片,下图陶片即为大丫和小伙伴所捡,当然是在施工时从土里翻出来的……上学期这里施工(此处规划建古籍图书馆)时发现过两汉时期的大灰坑(可以理解为古人垃圾坑一类),里头有陶片和瓦片若干,据施工人员称还挖出来两个完整的陶罐!试图追踪下落,不明。

叁、宋元明时期的燕园

金、明两代的燕园发现有多处墓葬,可见燕园真乃风水宝地是也!1953年兴建哲学楼时出土过金代墓葬,本世纪初在图书馆前和校园南墙下也出土过元或明代初年的墓葬。上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在此建校时,在校园南部曾出土过多个明代墓志,其中包括米万钟(勺园主人)父亲的墓志。1993年在兴建资源大楼时再次出土了明代墓葬。

啊对啦,据说勺园主人米万钟父亲的墓志目前被放置在办公楼里……对于勺园还有不少佳话,米万钟修建勺园时曾经绘制过《勺园修禊图》,当年洪业在研究勺园时曾在琉璃厂找寻,果然寻得一幅!便是今天藏在图书馆内的《勺园修禊图》,不知是否即为当时米万钟手绘。后侯仁之先生邀请清华大学的夏德霖先生绘制了一幅勺园复原图,收在《燕园史话》里。侯仁之先生还根据《勺园修禊图》辨认出米万钟所珍藏的勺园勺海堂前的太湖石,历经岁月变迁,今天还完好地保留在燕园内!便是今天放置在赛克勒博物馆中庭内的大太湖石,没有去过赛克勒博物馆的童鞋们可以去看个展览,顺便瞻仰下这个可以称为燕园最古老的文物的奇石。

明代勺园是燕园建园之始,勺园的地上遗存已经不见(今天勺海为后建)。燕园45号楼施工时曾挖出过大量园林遗迹,有砖石的房屋、墙壁,还有湖边的护岸石和密集的柏木桩(建筑木钉),很有可能就是明代勺园大门内外的建筑遗存,可惜当时没有进行考古调查,未能留下完整资料。

四、清代的燕园

与燕园联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清代的皇家园林了,除了大量地上圆明园文物之外,还有军机处冰窖、和珅淑春园临风待月楼、圆明园花神庙、淑春园慈济寺、杭爱墓等众多燕园土生土长的地下文物与建筑。欲知清代燕园的故事如何,且听我们下回分解!词翱(∩冲∩)翱词

———————————————————我是笔笔之前的广告分割——————————————

燕园地下文物多为施工时发现,目前保存分散,记录不完整。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致力于保护燕园文物、讲述燕园故事、传承燕园记忆,保护燕园地下文物是重要的一环,计划对燕园地下文物和遗迹进行搜集、记录和整理,热烈欢迎小伙伴们的加入!同时,燕遗协会将于3月1、2号两天继续在叁角地招新,欢迎加入成为燕小丫的一员!

电子报名地址:丑迟迟辫://飞飞飞.蝉辞箩耻尘辫.肠辞尘/箩辩/3096718.补蝉辫虫

微博:@北大燕遗协会  微信平台:yych北大燕遗  公邮:yanyuanheritage@163.com

—————————————————我是终于结束的分割线—————————————————

燕园藏宝图笔笔:

(图为社团指导老师岳升阳老师无偿提供,未曾发表,使用请注明出处)

本文经参考文献改编而成,非百分百原创,参考文献:

岳升阳:《燕园史迹寻踪》,《北大讲座》第十八辑,北大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