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燕园新闻

国内首部探讨“网络新青年”概念内涵的研究专著面世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网络育人领域再添新成果

2019-02-28

近日,总结梳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网络育人工作阶段性成果的《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书由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继《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和《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之后,由北大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主任蒋广学主持撰着、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的立足实践探索、服务实践创新的第叁本理论专着;它同时也是国内首部探讨“网络新青年”概念内涵的研究专着,集中探讨了互联网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客观回应了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

在当代中国,历史与未来、虚拟与现实、本土与全球、机遇与挑战深度交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创新在网络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与青年的生活、学习、工作深度融合,由此带来青年个性特征、发展需求、成长方式的重大变革。

身处这一巨大变革之中,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始终在观察这些变革给青年带来的影响,思考这些影响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该如何理解新时代与互联网?新青年与互联网的关联又该做何解读?“网络原住民”如何成为“圆梦新一代”?基于这些观察思考和探索实践,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提出“网络新青年”的培养目标,并把它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加以提炼,以更好地界定当代青年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更加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目标。

何为“网络新青年”?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的实践和研究团队认为,其特征是禀赋五四“新青年”传统并秉持强烈的时代和家国情怀、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地而兼具敏锐的全球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砥砺德行且葆有在虚拟世界中游刃有余的网络素养;是赋有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共享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样的网络新青年,具备高度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驱动力,能够通过自主、自律实现人文日新,融入并引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书分为绪论和正文六章,共37小节,全书主旨就在于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对“网络新青年”这一概念进行全面阐释,从成长环境到个性特征、从历史方位到时代定位、从内涵界定到能力要求,全方位展示“网络新青年”的丰富内涵和创新本质,从而在逻辑层面和现实层面展现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和外在兼容。此外,该书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提出了网络素养教育这一培养路径,探讨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内涵和实践路径。

“网络新青年”概念的提出来自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网络育人工作的长期系统实践,在进行理论推演的同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其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2015年以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连续4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并举行了四届“网络新青年”人物评选活动,在评选中不断探索“网络新青年”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导向,同时提出以“融入·节制·创造”为核心的网络文明观、以“自信·自省·自育”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观、以“自主·自律·自新”为核心的网络人生观、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和以“适变·守常·开新”为核心的网络时代观,摸索“网络新青年”培育的现实路径。

该书是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师生集体创作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自始至终对理论研究的开展、育人实践的推进,尤其是网教办和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更是对该书的撰写出版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本书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意义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学校原主要领导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主要负责人分别为本文作序;同时,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和研究也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全环境育人”理念写入《教育部2017点工作要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网络育人和网络素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重要领域和内容,这些都是对相关前沿探索和创新思考的巨大鼓励和肯定。

作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校园网络社区管理、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单位和学生工作系统的理论研究部门,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始终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变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与时俱进、全力以赴做好研究青年特征、引导青年发展、服务青年成长的育人工作。未来该中心将继续全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探索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途径,服务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格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在全国高校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