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掘的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从全国1000多个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考古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曾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早期城市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2014至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与发掘。
六年间,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共计80余人先后参与了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依托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的教学实习基地,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及由学院承担的2019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均在此进行,先后共有在校本研学生60余名和在职学员20余名参加此类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既完成了平粮台遗址大面积多年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又把北大考古团队研发的数字化考古系统和理念推广到全国的考古实践当中。
依托于考古文博学院完备的学科体系,平粮台考古在遗址现场保护、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也得到院内全方位的支持,实习基地成了打通院内文化遗产、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大平台,各研究方向老师均在遗址所在地举办过专题讲座,文物保护专业的师生更是多次前往遗址现场,对工作站文保实验室建设和特殊遗迹遗物的现场保护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平粮台遗址的发掘和田野考古实习同时得到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2019年学校各部门还组成考察团对遗址发掘和田野考古教学实践进行了现场考察。
近六年来的发掘和研究,确认这座古城的延续使用时间大约在距今4200—3800年之间。通过钻探发掘揭露和确证了平粮台布局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址格局,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约3.4万平方米;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若再包括外侧城壕,长宽大致各31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发掘并复原了城内完整的排水系统,由城内居址日常排水、城墙排涝和城门通道排水几部分组成,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此外,遗址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并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遗物。
平粮台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最早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豫东地区的区域社会中心,平粮台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平粮台遗址发掘现场
平粮台遗址考古项目领队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指导发掘
平粮台遗址出土器物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市博物馆和曾都区考古队联合发掘。本次曾公求、曾侯宝和曾侯得叁组曾侯墓葬及其车坑、马坑及相关不同级别贵族墓的发掘,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构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历史材料。枣树林墓地铜器铭文,涉及曾国族系、官职、音乐,以及昭王南行和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是理解春秋时期南方地区诸侯国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资料。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此外,墓地布局清晰、随葬品组合较为完整,对研究东周时期曾国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青铜礼乐器,对于深入探讨周代的礼乐文化面貌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文博学院自2012年参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考古工作以来,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密切合作,聚焦商周南土、中原与边疆、金道锡行等重大学术问题,联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科技检测与文物保护工作,并合作进行本科教改项目实践,研究团队陆续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和重点项目1项,多名博士和硕士生参加研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重大收获。
惭190(曾公求)编钟组合
六十多年来,北大考古坚持“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理念,一代代北大考古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扎根田野,埋头苦干,将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形成了引领中国考古学的“北大模式”。
据悉,本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线上终评会由央视新闻负责推广,共计1亿多人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