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427名北大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在抗疫一线守护百姓千万家;
3个月,60余名北大青年学子暖心陪伴,在后方为奉献者奉献。
这些“90后”新青年们组成了“为奉献者奉献”手拉手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骨干力量。
陪伴教育、心理疏导、兴趣课堂、学业辅导……他们与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手拉手”,以“一家一策”的志愿服务标准,为孩子们提供一堂堂课程、一缕缕温暖、一段段陪伴,用北大青年的实际行动守护前方英雄后方的家。
一线有你 身后有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迅速集结医学力量,427名医务工作者奔赴一线驰援武汉,还有许多北大医学人坚守北京阻击疫情。
向疫而行,他们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奋战一线,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这些医务工作者是北大青年尊敬和学习的榜样,他们奋斗一线,身后的家庭更应得到我们的守护和支持。
援鄂医疗队中,一位医生的女儿只有6岁,每日通过画笔表达对妈妈的思念。
“虽然有小狗狗陪我睡,但我还是想妈妈。”稚嫩的笔触和单纯的话语令人动容,也让北大青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守护抗疫天使的后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成为志愿者们集结最初的动力。
为切实帮助北大医学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北大团委响应团中央号召,发起“为奉献者奉献”与前线医务人员手拉手志愿服务,迅速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队伍,诠释北大青年力量。
近3个月的时间里,60余名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青年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前线医务人员子女提供了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兴趣课堂和陪伴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医务人员后方的家。
彼此陪伴 教学相长
志愿者们在接受培训后迅速上岗,按照“一家一策”的志愿服务标准,努力用最高质量的服务陪伴孩子们成长。
研究生支教团“现役”初高中老师、心理学专业学生、学生兴趣社团社长……志愿者们虽背景不同,却各尽所能,与孩子们彼此陪伴、教学相长。
曹定铎和李昂曾在西藏拉萨中学支教一年。支教结束返回学校后,他们一直没有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的信息发布后,两人便主动请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同声自相应,相伴相知心。虽然陪伴需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小朋友开朗和纯真的正能量也感染了志愿者,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志愿服务充满了期待。李昂说:“小朋友聪明又懂事儿,能与她知心聊天特别开心。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就是应当相互陪伴,相互给予力量。”
“你在幼儿园有哪些要好的朋友呀?”“我以前有好朋友,但是我现在不想要朋友了,因为有了朋友再分开会感到很孤单,所以还是没有朋友要好。”
高级团校的学员郑舒瀚、童天阳、霍秀毅叁位志愿者联络的是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小男孩。初次交流时,小朋友过于害羞,只有妈妈陪在身边才敢与同学们互动。志愿者们慢慢与小朋友谈起动画片等话题,他才渐渐与志愿者们熟悉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给大哥哥们讲起了自己的有趣经历。叁位同学逐渐从“老师”成为了小朋友的知心大哥哥,而小朋友也找到了叁位“好朋友”。用真心换真心,小朋友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收获了疫情时期的“特殊”友谊。
在本次志愿服务中,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既要承担支教地服务学校的网课教学,还要定期与孩子们“手拉手”。
每周二上午10:00,是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郭晨在支教地学校网课下课的时间;10:30,她要再次上线,开始“手拉手”课程。
服务过程中,郭晨同时负责着支教地学校数个班级的教学,先后经历了学校线上教学、高叁培优、线下开学补课等工作。她表示,在繁忙的支教生活中,与小朋友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了生活里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与郭晨一起和小朋友“手拉手”的,还有第22届研支团志愿者叶山·叶尔布拉提和杨皓然。一次上课时,叶山对这个5岁的小朋友说:“每一个词汇都是一个小怪物,跟着老师一起把小怪物打败,好不好?”孩子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嗯!妈妈每天去上班打大怪物,小怪物就交给我啦!”年纪虽小,但孩子的“懂事”让志愿者们颇为感动。
同舟共济 青春偕进
生活逐渐恢复如常,但许多感人的故事却仍在延续。
不久前,北大团校收到了一封意外而又温暖的来信,信中写到:
“我的女儿告诉我,她感谢哥哥姐姐们为她传授知识,非常敬佩哥哥姐姐们。她理想是做一名优秀老师,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需要的人。
……
在此我代表全家感谢广大北大青年志愿者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新时代中国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争中,他们用行动彰显着青春力量,也展示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这封信的作者是北京市援鄂医疗队的一名医护人员,她在支援武汉的过程中,始终牵挂着年仅8岁的孩子,特别担忧自己不在家时孩子的课业状况。一天,她在武汉工作时突然接到北大高级团校学员毕嘉鑫、王帅宇、张玉琢的电话,了解了手拉手志愿活动,从此志愿者们开始了对孩子的课业陪伴,解决了她战“疫”期间的后顾之忧。
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栋杰与来自物理学院的隋垚和社会学系的邬浩然一同对接的是一名5岁的小女孩。她的家人希望小女孩在家期间也能练习英语口语。看似简单的任务对志愿者们却是一项挑战——谁都没有为学龄前孩子授课的经验。为了上好这门特殊的口语课,志愿者们查找了许多对于英语启蒙的教学资料,准备了不同难度的趣味主题,希望用最大的努力帮助小朋友学好英语。
第一次上线时,面对志愿者们陌生的脸庞和热切的问好,屏幕那头的小朋友显得十分腼腆,在家长的催促下才会回应一两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志愿者们不断根据小朋友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用各种方式吸引小朋友跟读单词、参与对话;邀请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再将单词“藏”在游戏中……虽然依然隔着视频电话,但这种有爱的口语互动迅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后来,志愿者们再和她问好时,小姑娘也会大声地回答:“Good Afternoon!”小朋友的聪明伶俐给志愿者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志愿者隋垚为参加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感到十分荣幸:“小朋友的母亲正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小朋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分忧,也是在以另一种形式与前线人员并肩作战。”
怀揣着对医务人员的敬意,志愿者们心中更添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用行动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在最初与医护人员联络的过程中,分别来自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和国际关系学院的陈麒安、耿满、张琳同学对接的医生误以为此次志愿活动需要自己去关心病人的孩子,尽管她在前线的工作已经十分辛苦,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填写了自己的联络信息,随时准备再次帮助他人。小组成员在教小朋友写作文时,小朋友在作文中描写了自己对妈妈去前线工作的不舍和思念,但她在妈妈离家的这段时间一直表现得很坚强,讲课结束后还会主动唱歌给大哥哥大姐姐们听。对于叁位同学而言,他们在为奉献者奉献的同时,也被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孩子们的坚强懂事感动着、教育着,经历了另一种成长。
这样的感动与思考不仅止于上述的同学们,实际上,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感受。他们不仅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各方面的成长,更重要地是通过近距离服务医护人员家庭,对于他们工作的艰辛、担负的使命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有幸将自己的点滴青春之力,汇聚到抗击疫情的大潮中去,迸发自志愿者内心的星星光亮,终将成为战“疫”胜利的燎原之火。同广大医护人员一样,在手拉手的这一刻,他们都是奉献者。
冬到春,春到夏,这段岁月让人难忘,这份经历催人成长;这种精神催人奋进,这段情谊永留心头。与前线医务人员的手拉手志愿服务结束了,但是每个北大青年与医务工作者家庭所建立的心灵联结将不断延续。每一位前线战士都是青年的榜样,北大志愿者们也将继续身体力行、勇担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与爱心持续奉献,继续守护,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坚定初心,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