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嘛”,丁宁说。跟乒乓球相爱相杀了26年后,这一回,人生的发球权回到她的手里。
经常关注乒乓球赛事的球迷都知道,世界冠军丁宁的一大必杀技,就是她的独创式发球。关键时刻,她的发球总能让比赛改变局面,扭转乾坤。从大满贯到全满贯,丁宁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冠军。这一年,她宣布退役。
离开球桌的一刻,时空也开始转向——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丁宁来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报到,正式成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体育教研部的一名研究生。
多年运动生涯,她一直走,也只能走在乒乓球的“独木桥”上。作为运动员,胜利失利,跌倒爬起,不管人生怎么朝她发球,她都要接。这一次,从运动员到大学生,从球桌到课桌,与其说从竞技生涯中“到点离场”,不如说,是时间的主动权被握在了她的手里。
现在,人生进行到这一回合,换由她来发球了。第一板,落在北大。
变线
下午叁点,阳光穿过玻璃。
窗外,五四操场上,开学典礼的大片座椅正在草坪上一列列铺展。窗内,五四体育中心会议室里,研究生迎新会正在进行。
丁宁和老师同学们围坐一起,讨论听取对于新学期的安排。她穿一件在校园里常见的北大印花红色罢恤,搭配黑色休闲裤,白色运动鞋,长发用浅色头花高高扎起一个马尾,双肩背包放在椅背。轻盈,明快,几分学生气。
丁宁在北大体育教研部
会议结束,忙完各项事情,她旋开一瓶水喝下几口,背起书包匆匆奔向门口,高高瘦瘦的身影晃出去,身形敏捷而有力量。
在乒乓球被称为“国球”的国家,很少有人不认识包揽过所有世界冠军的丁宁。有同学上前打招呼,她也会跟人家聊两句,与校园里的女大学生别无二致。跟人们想象中“世界冠军”的样子,也像也不像。
北大同学在校园中偶遇丁宁(图源濒辞驳辞)
9月6日一早,丁宁来到北大体育教研部正式报到。成为北大新生的第二天,她说,“感觉很奇妙。”
刚刚进入校园,丁宁对很多事物都处在非常好奇的状态里。开学事多,她尚未来得及把校园全逛一遍,但初始的体验感不错:“在校园中骑着自行车,这个感觉好像很多年没有过了。”
依据入学报到的流程,丁宁需要到各个部门办理各种手续。她蹬着一辆共享单车,转到了校园里的许多地方。“觉得北大好大呀!”她边说边笑出眉眼弯弯。
这并不是丁宁第一次走进北大。
十五岁时,她跟着中国乒乓球队来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交流。当时队里的女子主力是张怡宁、王楠等人,还是小队员的丁宁,在媒体报道中没有被提到名字。
二十叁岁时,她再度随队一起来到北大交流。中国乒乓球队开展项目推广活动“校园行”,第一站走进北大。当时的媒体报道,活动中“世界冠军悉数到场”,丁宁的名字赫然在列。
“国乒进北大”活动现场
二十九岁时,她独自赴北大发表演讲。作为神秘嘉宾,参加北大元培学院“成为元培人:书院实践之旅”的活动。标题带着丁宁名字的媒体报道从图文到影像,数不胜数。
丁宁在北大元培学院演讲
“我跟北大的缘分很深。”丁宁回忆,“但可能之前每一次来,身份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丁宁在微博宣布退役并入学北大
这座园子同样与乒乓球缘分匪浅。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举行;1996年,首届颁颁罢痴杯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成功举办;2003年10月20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乒乓球俱乐部挂牌成立;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专项场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见证了中国乒乓球队巅峰时刻,叁面五星红旗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体育馆上空同时升起。
前国乒世界冠军刘伟,在1996年宣布退役后,也选择来到北大上学。毕业后,她进入北大校队任教,并创办北大乒乓球俱乐部。2015年,刘伟博士毕业,现在她是北大体育教研部的一名教授。
丁宁曾在乒超联赛中代表北京首钢出战,刘伟便是教练之一。
“最后能来到北大校园,也是因为有师姐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很多表率。”
两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故事,在北大继续书写。
刘伟主持丁宁与北大校队交流活动
同样作为师长和前辈,北大体育教研部副主任、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唯一的中国裁判员吴飞,带着刚来报到的丁宁熟悉环境,陪她参加各种活动。这种支持让初来乍到的丁宁感到暖心,“吴飞老师真的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身份的改变,意味着接下来人生的改变。“之前的运动生涯,我已经做到我自己的最好了,儿时的梦想也都完成了。所以进入到校园,我其实是转换了一个状态。”在这个全新的场景,她没有太多经验,也不知道具体的打开方式是什么样,呈现出来的图景会是什么样。
丁宁参加开学典礼
因为入学,丁宁也换了住处。第一个夜晚,由于突然换了日常环境,她的睡眠质量不是很高。入睡前的大脑也关不了机,一直在思考,思考。
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在对丁宁退役入学北大的寄语中说,她的乒乓生涯,“现在才刚刚开始。”
对此,丁宁的解读是,要带着自己在乒乓球领域学习到的好东西,去到新的未来继续。
几度来访北大,丁宁都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体验着这所园子。现在,成为了一名北大的新生,她觉得自己的身份瞬间改变了。
“人生吧,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风景也不一样。我想让自己完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好,亲历者也好,从这样的角度,去探索一些新的事物。
丁宁参加北大2021级新生代表座谈会
像在乒乓球桌上突然的回球变线:与北大再相遇,她的生活轨迹已转进另一种方向。
往生活里回弹
宣布退役时,丁宁在微博上晒出了叁张个人照,影像里分别是不同年龄的自己。
第一张照片是童年的她,站在乒乓球台边。头发很短,握着较她的身体比例稍显大的球拍,望向对面,抿着嘴巴,眉眼严肃。
因为打球太早,年纪小,许多年里,她都是被“大魔王”张怡宁带着打比赛的小朋友。因为同样来自北京队,大家习惯于称呼张怡宁为“北京小丫”,丁宁则被叫作“北京小小丫”。
从5岁开始打球,到今天整整26个年头,丁宁笑说,“几乎叁分之一的人生都是乒乓球了。”
第二张照片是五年前的她,里约奥运会,站在乒乓球女单项目的最高领奖台上。依然是短发,她手握金牌,抿起嘴角微笑。
这是她人生的一大高光时刻。不但获得了奥运女单冠军,还成了国内继邓亚萍、王楠、张怡宁、李晓霞之后的第5位女乒大满贯。闭幕式上,她还担任了旗手,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首位奥运旗手。第二年,她成为中国女乒队长。
第叁张照片是现在的她,站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欢迎新同学”的横幅下。头发已经留长,她手举红色封皮的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录取通知书,抿起嘴角,笑容可爱又腼腆。
从初登球台的小女孩,到女单奥运冠军,再到北大新生,这叁张照片记录了丁宁从懵懂到成熟,也记录了她过往大部分的人生。26年的时间里,丁宁的生活都围绕着那颗“小白球”在转。
竞技体育对运动员来说其实非常残酷。每个人都在走独木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的机会并不多。
“之前我经常讲,如果结束运动生涯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时间段去游学,去看看这个世界。”
即便作为世界冠军,几乎走遍全球的丁宁,对自己曾走过的各国风土文化,了解也不深。对每个国家,她最熟悉的地点,永远只有叁个:赛场,酒店和超市。
她亟需一扇新的出口,跨出“小白球”的世界,看看更大的地球。校园,是她动身去看世界的第一站。
丁宁解说奥运会赛事
“其实在2017年完成全满贯的梦想后,那时我就很想回到大学校园去进行学习。”但由于备战东京奥运、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影响,在一种完全不确定的未知状态下,她的计划被一再搁置。
最终,在几番的综合考量与队内沟通后,她下定决心,重返校园。“做出了这个决定确实很困难。这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挑战带来的压力无可避免,她迅速启动自己一贯的弹性与韧劲,拨出一条缝隙,从困局中迅速回弹。最终,那个接收并化解了种种思想压力的地点,落定在北大。
之前的几面之缘也好,最高学府的招牌也罢,最吸引丁宁的,是北大的一种氛围。一种让她感觉到舒展、变化的东西,将她延展向另一种生活。
“虽然运动员的生活是比较单一,但我们在做的事情,包括我们每天打球也好——因为是两个人来回打嘛——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北大的校风非常开放啊,包容啊,大家可能更自由,去发挥很多自己的想象啊,这种感觉,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
以变应变,张开双臂,她努力向生活里回弹。
丁宁与北大师生球友交流
在这股回弹中,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她在此中看到更多可能,也想成为一种可能的本身。
“北大的同学们在学业和体育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我现在从赛场回到校园,完成了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转型,我也希望自己的选择和经历,能够为今后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种经验,去拓宽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
那么,多年处于半军事化管理的人生状态,作为并不「自由」的运动员的丁宁,其实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吗?
她立刻笑了:“我想应该没有人不喜欢自由吧!”
转而,她又正色认真,“也要看是什么样的自由。我觉得是充满梦想的自由,有自己追求的自由,有度的自由,都是非常好的。”
换场之后
迎着全新的生活,丁宁给自己打气:“以后就是北大新生‘学习宁’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会继续加油!”
马龙、许昕、刘诗雯、朱雨玲等一众队友,在她的微博下留下祝福。北大学姐、体操奥运冠军刘璇,向她发来祝贺。无数球迷、粉丝,写下许多深情的话。快乐、美好、开心,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看上去,等待着“学习宁”的,是一片灿烂坦途。
丁宁微博评论
面对人们的声声祝福,丁宁真诚地感谢、回复。面对大众的种种想象,丁宁还是笑笑的,“我觉得,其实挑战还会很多吧”。
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多年的运动生涯,对“专业”二字,丁宁有着更深的理解,面对大众的想象,也更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我觉得这个也可以做一个换位的思考和感觉。”
“就像许多人平时也会经常看体育比赛,但实际的赛场上、运动中,可能有很多东西,是你的感官、感受是无法想象和预知的嘛。”她笑盈盈地,轻巧挑出个最简单的比喻,直击灵魂:“就相当于,对于很多从小就学习、一直在学习的体系里长大的人来说,现在突然间让你去打球,去成为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会发生什么,你也很难想象嘛。”
看着丁宁一步步成长的张怡宁,在给她的寄语中说,“在学习方面我想跟她说句加油,都说学习是‘苦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打球是‘两股劲儿’,毕竟我们的基础没人家厚实,这就需要丁宁付出更多”。
“我觉得来到校园,当然可能对我有利的一个方面,是很多人都认识我,也有很多喜欢我的朋友们,他们会给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这个可能会让大家更快地知道我。”丁宁很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对自己的给予。
“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很多人知道你的同时,大家也都在关注你的一举一动,需要你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更好。那么学业上的一些困难,包括可能遇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挑战,就要靠自己去平衡。”
里约奥运会上,丁宁拿到大满贯。也从那时开始,中国乒乓球在年轻人的互联网世界掀起一大场“文艺复兴”,热切的粉丝潮水般涌来,国乒运动员们在互联网上、年轻人中获得空前的人气与关注。
球迷们在现场支持丁宁
丁宁也在那场浪潮中收获了大批年轻的拥趸。年轻人们从线上线下、五湖四海涌向她,支持她,将她视作榜样。“球迷也好、粉丝也好,大家对你的期待不光是希望你会打球,还可能会希望说:哎你能唱歌,然后你还能主持节目,还有其他才艺……他们会期待你成为一个立体发展的人。”
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思考。
“原来我们可能是纯粹地做一个体育‘专才’,但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全才’,在不同领域去做些事情,作些贡献。”
丁宁与球迷们在一起
北大为那些梦想和可能的转化开放了一块新的场台。在北大,除却书本、课堂,还有更多种类的体验在等着丁宁解锁。
比如,每年的北大十佳歌手大赛:“啊,我唱歌应该没到那么高的水平吧!”比如,每年的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国际文化节,和多种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我在努力呢!在好好学习英语!希望能面向世界去推广我们中国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底蕴。”包括老本行的体育活动,北大乒乓球协会定期举办的季度赛、新生杯:“要我参加是不是对别人有点不太公平啊!”她说着笑着,开始有一种女大学生真实的切近感。
丁宁与北大师生球友交流(图源 logo)
转换了场地,便转换了一种状态。以前在赛场,目标必须设得明确严格,在哪个阶段、要做到哪种程度,都要分毫不差执行到位,一切被标准框得严丝合缝,人要不断地奔跑。来到校园,丁宁对自己启动一种全方位调整:海纳百川,保持开放,吸收营养。
“来到校园学习的那一刻,我就让自己完全是开放式的,我不想给自己去设一个限制。”
前面每一步都是未知,那就一步步去试,去学。“慢慢往前走吧,我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
体育教研部副书记毛智和代表体教部及校队赠送丁宁印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字样的队服
场地换了,她还是她。到了任何一块场地,这具身体中属于运动员的特有光源,一直亮着。“就是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嘛。”她还是笑笑的。
走下塔尖,拾起“影子”
运动员的生活非常单一、重复,每一天都在向极限冲击,同时要面对竞技体育的残酷。
即使今天很累,到点儿还是要投入训练;无休止地面对比赛、面对对手,代表国家,为国而战……
“每天从起床开始,就要斗争。和自己斗,和困难斗,和极限斗。”
这样的境况,一直贯穿丁宁之前的整个人生。
丁宁在训练中(图源 logo)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它确实是一种极端”,丁宁说。像一个金字塔尖,那种要求是一种非常人的状态。
“但是对更多大部分人来说,体育应该是一个让你能够心生愉快的东西。”
地面上的人望向塔尖,多少会带些刻板印象:似乎运动员只会在赛场上出成绩,对理论知识、生活现象等方面却并不了解。其实,在这个九零后姑娘的脑中,时代前进,社会发展,长久以来的惯性认知,早已变了。
“作为新一代的体育人,包括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我们在成长中碰到的事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更加多方面的,多维度的。”
丁宁解说比赛(图源 logo)
丁宁回忆起疫情期间的经历:父母因为居家隔离不能外出,又很想锻炼身体,就跟她学了些日常的“健身小妙招”,在室内进行运动。
在家里近距离观察父母的运动过程中,她发现一种现象:随着年纪渐长,长辈们其实具有很迫切的健身需求,他们想要健康,想去运动。但对于如何健康地运动,如何保护自己,其实并没有概念。
她进一步把关注从长辈身上拉回到青年人群,发现一种相似的现实: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工作加班久了,想去运动,就直接开始“运动”——上来就跑步,然后膝盖受伤了。受伤以后,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
“运动也得适度。可能在叁四十、四五十岁以后再去学习运动,会有一些晚了。”丁宁想,如果人们能在青少年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如何正确运动、健康运动建立起一种科学的意识,给自己打下一个好的运动基础,就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她感觉,“其实它就是一个影子,体育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比如在你还小的时候,在体育锻炼方面还不知道‘我到底想要踢足球还是打篮球’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一些基础训练也好、正确引导也好,让你拥有一个良好的运动理念和身体的底子,那么在未来你想要转型、或者投入一些更加专业的训练时,就能有一个更快适应状态变化的基础。这种身心的基础,就像是你的影子,会跟随你一辈子。”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竞技体育是一个金字塔尖;但对“人”而言,体育会跟随终生。“体育能够帮助人,不止强身健体,更多的是修复内心,在内在给你更多的力量,让你更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挑战、挫折,让你更有力量去站起来。”
丁宁与北大同学交流
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体育,被排在“德育、知育、美育”的前面。他曾对学生提出殷切期望,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是他认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来到北大,与更多人一起,从不同角度再度认识体育、发现体育,让人更好地运动,并从中长久受益,是丁宁期待去做的事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体育教研部在今年招收第一届专业型硕士,专业包括体育产业和大健康管理两个方向,属于全日制脱产学习。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丁宁还选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心理学,中文……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其实还有很多想选,其他的不行就先暂时去旁听一下。”
她对心理学一直很有兴趣。“我自己作为运动员来说,包括面对比赛的很多方法方式,或者去不断的去提升自己这种内在的能量,其实每天都是在心理层面历经斗争。”带着自身大量的实践经历,来到蕴有大量理论知识的校园, 教学相长,她也想通过学习,把自己更多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回馈给社会。
丁宁与球迷共度31岁生日
“每个人的梦想、能力都有大小,路上也都会碰到很多困难。可越是没人懂你时,你越要去肯定自己,尤其是一些细小的进步。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有飞跃,突然有巨大的进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这种细小的进步,去给予自己这种力量。这些力量可能很小,但是就是这些小小的力量,它才能支撑你完成更大的梦想。”
这是她作为北大新生,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她作为世界冠军,给同样努力争取各个学科、领域的“冠军”的北大同学们,最真诚的分享。在北大,当一个北大人,新生丁宁,还不能对这二者给出某种具象的定义。她只知道往前走,一路一直走。
“未来不可知,但可期。”
她一字一句说。未来是什么,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也许就要一直走到那一天,才能真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