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朱炜,1989年生,浙江德清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现为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地方文献与特藏研究分委会委员,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德清县诗词学会会长。
清末民初的人物目光特别亮且神采奕奕,他们的生活气味和精神追求里欲结东西洋两文明的并蒂之花。俞同奎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俞同奎是谁?相信今天的年轻人知道的不会多。至于俞同奎和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的关系,能说出一二者更在极少数。
俞同奎(1876-1962),字星枢,号聚五,祖籍浙江德清,是身跨多个领域的大家。他的少年时光在福州英华学校度过的。二十岁那年,他随父亲俞祖福去台湾赴任。时逢中日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无奈割台,俞祖福不愿脱离华胄,愤而辞官,率全家回福州赋闲。两年后,俞祖福逝世,俞同奎至苏州投叔祖父俞樾门下,随其攻读国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学。俞同奎在苏州闻讯,由海道北上报考,被录取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头班生。是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国立大学,也即今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的前身,时“校中所援学科,虽不太深,但却是择要急速深进”。翌年,沙俄侵占我东北叁省,俞同奎等学生“伏阙上书”,联名请求清政府出兵。此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学生运动之始。慈禧太后震怒,命军机大臣张之洞查处镇压,管学大臣张百熙出于保护这些爱国学生,提出将“捣乱分子”赶出国去,获得老太后恩准,遂有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其中俞同奎等十六人赴西欧诸国,张耀曾等叁十一人赴日本。启程之时,张百熙亲自到北京前门火车站送行。俞樾有《送从孙同奎游学西洋》诗:“一经世守又农桑,百有余年祖德长。吾道无端开别派,尔曹相率走重洋。”
走出国门的俞同奎,经印度先到英国曼彻斯特读预科,后入利物浦大学读化学,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又获化学硕士。当俞樾收到俞同奎在伦敦拍摄的照片,西装拥趸,不复旧时服色,百感交集,不是太欣赏,却也能欣然接受。俞樾遗嘱:“今日,国家既崇尚西学,则我子孙读书之外,自宜习西人语言文字,苟有能精通声、光、化、电之学者亦佳子弟也。”俞同奎离开英国,又前往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游学。按俞同奎次女俞锡玑的说法:“父亲的英文和德文听、说、写作俱佳,法文可以阅读文献。”其间,俞同奎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几个中国留学生在巴黎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俞同奎被推为会长。他常思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原因,认为是科学落后、工业不发达所致,于是萌发了“以科学之宏力,谋我国之富强”的信念。1908年7月27日至8月10日,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第一次年会在伦敦召开,俞同奎在会上做了上半年的工作报告。会议拟定按英华、法华、德华叁编出版词典,出版《中国化学会留欧支会季报》,编译教科书。翌年,第七届万国实业化学研究会在伦敦拉开帷幕,驻英大使李经方受政府之托,就近委派留学法、英的学生吴匡时、俞同奎代表中国参会,俞同奎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现象及后来之发达》的讲演。需知,当时国内尚无化学方面的中文书籍,以俞同奎为首的先驱者们首要解决的是,化学名词的命名和统一问题以及度量衡的译名。俞同奎和李景镐、陈传瑚等留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化合物的性质、音译等等,确定中文化学名词的字形、读音等,对化学名词的命名和统一提出过许多方案和建议,编写的化学名词手稿达两千多页。回国后,俞同奎负责中国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今天中学生必背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约就是俞同奎们的经典成果之一。
1910年,俞同奎载誉而归,参加学部举办的留学生考试,列最优等,赐格致科进士,廷试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同年,他回到京师大学堂任理科教习,是第一位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化学门任教的中国教授。他曾以公开信的形式回应理科学长夏元瑮提出的“若何引起研究所趣味之问题”,建议在仪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从抓专门实验室开始推进有关学科的建设,“有实验而后研究之问题可解决,研究之问题有解决之希望则研究方有兴味”,为北大化学系日后发展成为颇具实力的王牌学科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北大办有一份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月刊》,由各学门研究所主任轮流担任主编。创刊号上有一张编辑的姓名和收稿地址表,俞同奎被排在第二位。俞同奎曾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月刊》1919年第3期上发过一篇《今后研究化学之趋向》。待蔡元培校长主政北大,废门为系,全校设十五个系,各系的掌门人都算是“一时之选”:化学系,俞同奎,德清人;数学系,冯祖荀,杭县人;物理系夏元瑮,与冯祖荀同乡;地质系,王烈,萧山人;这还没有算文科的几个系,系主任竟有一半是浙籍!俞同奎在担任北大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期间,对化学系课程设置、成绩考核等作了规划,并筹建了化学实验室。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学潮汹涌,北洋政府执意弹压,蔡元培为保全北大被迫辞职离京。一周后,北大评议会和教授会召开联席会议,商量维持学校办法,决定两会各推举叁人为临时负责人。评议会推的是王建祖、张大椿和胡适,教授会推的是黄右昌、俞同奎和沉尹默。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对俞同奎十分器重,不仅聘他做化学系首任系主任,且一度请他当过北大教务长。
第二个十年,俞同奎调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校长兼有机化学教授。除本校繁重的行政事务和一线教学外,他仍应蔡元培之邀,兼任北大教授,主讲定量分析等课程。俞同奎讲课的一贯风格是简明扼要,不照本宣科,容易被学生接受,为此他经常备课到深夜两叁点,白天上课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当上课铃响时,黑板上已写满了化学反应式,堂堂如此。北大化学系的学生流传说:“上俞先生的课,没有人好意思迟到。”他治学严谨,被邀到别的大学讲化学课时,都是重新备课,以适合该校学生的需要,从不用过去的讲义。走出教室,还有一大堆社会工作等着他,如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以故人们看到了俞同奎就看到了化学。俞同奎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团体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后来虽患严重的胃病和神经衰弱,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一次竟晕倒在讲台上。经医生劝告,他才离开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到南京就任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
“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轮到胡适当北大校长,俞同奎已卸任北大教席多年,但就在1948年12月北大建校五十周年前夕,胡适找到了俞同奎,嘱他做一篇校庆纪念文章。俞同奎遂写出了《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同学中有根底者本来很多,再在各名教授熏陶底下,后来成名者亦有不少——回想当年在校读书乐趣,真使我至今神往。”这段在京师大学堂的回忆,成为今日北大难得之史料。遗憾胡适登机离开北大时,距离北大五十周年校庆同时他自己的四十七岁生日仅差两天。1954年,京师大学堂的老同学重聚,在北京中山公园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伊昔红颜美少年今皆已成白头翁,但尚能辨识出左边第八位为俞同奎,他的身形差不多没有变!1958年,北大六十周年校庆之际,俞同奎收到参加校庆活动的邀请,并专门准备了讲话稿。校庆当天,他作为当时北大资历最老的一位校友上台发言,由于高度兴奋,不幸当场中风,经全力抢救虽脱离生命危险,但落下半身不遂,乃办理了退休,在家颐养。尽管在场的北大师生们没能聆听到俞同奎的讲话,但是母校感知到了他的心声:百多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
校友介绍:俞同奎(1876-1962),俞林孙,俞祖福子,字星枢,号聚五,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头班生,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硕士,历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化学系主任、北大教务长、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校长、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液体燃料管委会昆明办事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秘书、古代建筑修整所所长、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会委员,编着有《伟大祖国的首都》。
校友介绍:俞同奎(1876-1962),俞林孙,俞祖福子,字星枢,号聚五,浙江德清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头班生,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硕士,历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化学系主任、北大教务长、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校长、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液体燃料管委会昆明办事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秘书、古代建筑修整所所长、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会委员,编着有《伟大祖国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