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大师风范

于敏:一个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 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5-01-15

4_副本

说于敏

“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钱叁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彭桓武

“他得到了理论研究的灵魂”——何祚庥

“于敏组织领导的小组率先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物理方案,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朱光亚

“敬业奉献,风高范远”——陈能宽

于敏说

对于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荣誉,也是参加研制两弹一星工作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荣誉,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荣誉。”

对于反对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对于氢弹被称为“杀人武器”

“实际上不是杀人,而是人家要杀我,我不能不准备自卫。我们从来不想杀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受外族侵略,不要说近150年,就是在汉唐盛世侵略过谁呀?中华民族从来就是非常坚强、同时又非常爱好和平,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

对于数十年隐姓埋名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对于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称赞他是“中国土专家一号”

“在我这里,除了础叠颁,其它都是国产的!”

“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才有利于成长。”

“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回来。”

对于喜欢文学艺术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要有所寄托,而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高远,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我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打开互联网,搜索“于敏”二字,结果显示是中国着名电影艺术家、曾创作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于敏。事实上,在自然科学领域另有一位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于敏,他就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物理学家于敏。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其间隔之短,实现速度之快,为世界之最。这个奇迹归功于我国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工人和解放军,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于敏。因为涉及国家机密,他的名字曾经长期是一个秘密。

北大多年未见的好学生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1945年考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工学院,后因个人志趣又转入理学院。当时的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理学院卧虎藏龙,名师如云,藏书丰富,于敏如鱼得水,钻研理论物理,成绩经常名列第一,被公认为北大多年未见的好学生,其学号1234013为北大师生们所熟知。1表示理学院,2表示物理系,34代表入学时间为民国34年即1945年,013是个人号码。

1951年,于敏的导师胡宁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于敏也跟着去了。这里是原子能研究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1965年1月,应二机部党组要求,于敏带领小组携带所有资料和科研成果与氢弹攻关主战场汇合,并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于敏平时喜欢读古诗词,加上少年时身受国土沦丧之痛,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岳飞倍加推崇。他欣赏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尊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气节。正是这样的信念和情操,使于敏甘心毕生奉献于国防科研事业。

“国产土专家”的“真把式”

于敏是第叁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孙家栋、2013年程开甲)也是其中少有的无出国留学经历的“国产”科学家。

于敏没有留学经历,也很少和国外同行进行过学术交流。但他并不缺少“国际范”。他在北大学习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研究习惯,遵从导师胡宁先生的教导,随时关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20世纪50年代梅尔和江森的一篇有关壳模型的论文使他认识到: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一定要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后来与之共事的科研人员无不惊讶于他对相关物理实验的了如指掌。后来他又敏锐地抓住了“幻数”这一当时理论物理的国际前沿问题,在丹麦物理学家础-玻尔等人提出原子核内具有能隙现象之后,他又和同事们抓住“超导对”这一本质问题,很快把研究工作带上国际前沿。

有一次,一位法国核物理学家到原子能所做有关康普顿散射的报告,于敏小声地对旁边的何祚庥说出正确的结果,何祚庥对于敏肃然起敬,称赞他的粗估方法得到了理论研究的灵魂。

1955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产生了深刻印象,称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深有感触,他认为自己确实是国家培养的土专家,没有留过学出过国。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土”是一个缺点,有机会一定要出国进修,回来报效祖国。

1962年丹麦物理学家础-玻尔访华,于敏与其讨论学术问题,玻尔认为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邀请于敏去丹麦工作,但于敏当时已转向氢弹理论研究,婉言谢绝了玻尔的邀请。

于敏长期领导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敏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8年叁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两个遗憾

于敏曾经说,自己一辈子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孩子们关心不够。第一个遗憾,于敏无法补救;第二个遗憾,于敏念念不忘。于敏儿子于辛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记得父亲曾经教过自己一次如何看懂电路图的方法,他兴奋地跟自己的同学分享,非常得意。经常有很多叔叔来他家里找父亲谈事情,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拉着自己和姐姐出去玩,因为这是保密工作的要求。于辛有了孩子后,于敏将自己的亲情几乎都倾注在这个孙子身上,为了给孙子辅导作业甚至提前备课。于敏的女儿于元回忆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父亲抱怨女儿不去看他,经常自己来找她,于敏对家庭的眷顾之情可见一斑。

背诵诸葛亮名文以明心志

在一次试验的现场讨论会上,由于问题复杂,又无法在实验室分别验证,试验成败无法预料,精神上的紧张与压力使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有所触动,陈能宽忽然背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于敏更是感慨万分,忠诚和忧虑之情倾泻而出,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正是这样一种拳拳爱国之心,使于敏不计个人名利,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奉献一生,不愧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