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下午3点,名师大讲堂第九讲在理教106开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哲学系教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通过引经据典与结合现实为现场听众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中“和谐”的内涵。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主持讲座。
他首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叁个层面。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但和谐又不仅仅是国家,也是社会甚至个人。和谐是古今中外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和谐。天地万物、人类社会、家庭个人都离不开和谐。
从字面上分析,“和”字古已有之,见诸甲骨文经文。“和”强调分寸,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一边“禾”一边“口”,意味人人都有饭吃。谐,一个“言”一个“皆”,意味大家都可说话。《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尔雅》解释:“谐,和也。”和与谐其实是同意字。
和谐,本质是平衡。自然界的一个根本规律是平衡。《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某种意义上,把握中,是达到和的前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强调平和自然,不偏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是种最高的德行,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实践原则。天下万事万物的诞生和成功都离不开和。
和谐,是对立统一。《国语·郑语》里提出“和实万物,同则不继”,《论语》里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单一的,和是相辅相成的。《左传》里拿汤来作比喻,和说明不同的东西相互依赖,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和乃阴阳调和,万物各得其生长。《管子》曰:“和乃生,不和不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阴就有阳,有内就有外。凡物必有和,生命要靠和来维持,和被破坏了生命会夭折。和从哲学角度就是兼容并包,多元并存,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均匀平衡。
和谐,是生命之本。离开和谐就没有生命,无法延续,无法健康存在。和谐使天地有序,万物多彩,和谐是自然本色是生命之本。西方过度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自然本身就是在调整平衡中发展,万物冲突下可见平衡本色,有些自然灾害也是自我调整取得平衡的表现,万物是相生相克的。
和谐,需遵守伦理。社会有很多管理部门,有些是互相推动的,有些是互相制约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身份,一个身份就是一个类别。不同类别有不同言行举止的规范。伦理是处理各类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关系的道理。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首先要遵守伦理。伦理的核心是敬畏。人与人之间讲敬,对天地万物也要讲敬,不仅是尊敬,更是敬畏。除了敬,还要抱本感恩。所有的宗教教育都是要我们不忘本。
和谐,需尊重自然。宇宙社会人自然是共生的。人不应该干预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学习天地的品德。《老子》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包容一切而不是想着去主宰一切。
和谐,要清除贪念。人与生存环境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家庭的不和谐,身心的不和谐,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念,要解决需要落实到我们的心。人心不可贪得无厌,要懂得共生的道理。净化心灵,清除贪念。人心常清净,万物自和谐,人我自和谐,家庭自和谐,身心自和谐。《淮南子》中说:“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道教从老子到庄子都强调知足,自足其性。
总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万物是由和谐而生。自然界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使不和谐达到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永远都会出现不和谐不平衡,而人的努力就是让它回归到和谐,使社会能发展进行。”楼教授说。
第二天是楼宇烈教授81岁生日,主持人在讲座结束时为楼教授送上鲜花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