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哲学博士后、哲学系教授吴飞是一位学术成果颇丰的学者,也是一位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的青年教师。回国至今,吴飞从教13年,和他高中毕业到博士毕业之间的时间差不多长了。但是,他认为当老师的感觉和当学生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当学生时你会觉得时间特别长,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变化非常大。当老师其实每年都差不多,有时候甚至没有感觉到变化,一晃13年就过去了,但实际上变化还是挺大的。”
2005年,吴飞回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哲学系任教,平均每学期坚持讲授两至叁门课,即使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也没有改变。他在“宗教学导论”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从2012年开始,吴飞大胆尝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带领的教学团队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也曾于2009年被评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十佳教师。2018年9月,吴飞获评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他在教学改革中做了哪些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跟记者一起听听吴飞的讲述。
吴飞在小班讨论课堂发言&苍产蝉辫;
小班讨论,阅读经典
对吴飞来说,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把学生时代的所看、所感和所思带入教学也是自然的结果。
美国求学的经历让吴飞看到了中西教育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这在美国大学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以老师讲授,配合助教和学生定期的小班讨论为主。“我刚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在想这些问题,也有过一些零星的试验。2012年,我从通选课开始做尝试,后来在哲学系的必修课和其他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推行了这样的模式。”
吴飞认为,如果仅仅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课后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督促,没法检验学生是否读书,听课之后有多大的收获,哪些地方没有明白,是否深入理解了讲授内容等等。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教师授课之后,课程助教会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每个助教带领十几个学生进行具体讨论。这样,老师的桥梁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硕士时期福柯读书小组的经历也对吴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1996年,一群有着共同兴趣且年龄相仿的北大学生自发地组成了读书小组,阅读福柯的经典文献。2006年,吴飞开始组织学生阅读,常年开展读书会。
读书并不难,但是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带动对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对原始文本的探究和彼此之间的交流。“如果只是自己简单地读,就不会深入思考为什么用这个词,它本来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对文本进行精读的形式,也常常体现在吴飞后来的教学中。
课程改革,十年磨一剑
回国任教之后,吴飞就接过了“宗教学导论”课程的讲授任务。这门课一直就是哲学系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沿用的是传统讲授方式。从2006年讲授第一节课开始,吴飞就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从传统的理论和宗教介绍转向回归经典文本的阅读。
“在这样一个非常市场化、商业化的市场体制当中,使学生还能有机会、深入细致地读人文经典,这也是通识教育在大学里能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用这样创新的讲述方式授课两年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吴飞又开始在课程内容上加以思考,从2008年开始,他把中国宗教的材料也加了进去,随后几年逐渐增加中国宗教材料的比重,形成中西对比,让同学们可以更全面地形成在中西文明的比较当中看待宗教的态度。2011年前后,中国宗教的部分占到了课程内容的一半左右,此时课程才基本定型。
“之后每年会根据情况换一些文本,我也尽可能把现在自己研究中的思考带进去”,这也是吴飞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在准备教学的时候,吴飞会将自己正在做的学术研究拿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思考,“如果没有在课堂上讲过,是经不起检验的”。
而学生们的正反馈也是对教学改革的认可,不少学生在大一、大二修读过该课程之后,还会再次旁听。
体验生活,跨越专业局限
“文科不像理科那样可以对象化,它一定是要带进生活经验的”,吴飞还希望通过经典文本带给学生生活经验的补充。比如在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把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部分揭示出来,通过讲述这些有趣的内容带动大家的思考。
谈及与学生的关系时,吴飞说他现在几乎每天都会与学生见面。以前,吴飞会通过叠叠厂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想法。现在,除了读书会,在小班讨论的模式里,召开助教会,由助教汇报学生的反馈,使他能够根据这些情况调整讲课的方式。
吴飞说,13年的教师生活最能让他感受到变化的,就是一届届学生的变化。比起早些年,国内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学术训练越来越规范,整体水平提高了,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专业细化的另一面是视野越来越狭隘。“比如说在福柯读书小组的时候,成员都有自己的领域,有学哲学的、社会学的、文学的、法律的,因此在阅读时都能把自己领域的东西带进来进行讨论和思考,而现在的学生之间很少有跨领域的交流。”
让学生超越专业局限,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碰撞,打开格局、放开视野,吴飞认为这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弥补的东西。他现在参与的一些跨学科项目,如“思想与社会”“古典语文学”项目等,就是面向这个方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