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访谈

三十六年荒野人生 坚守最美精神家园——记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

2017-03-29

凌晨四点,南方喀斯特山区清风习习。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二楼的灯亮了,潘文石在一片虫鸣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36年来,潘文石在崇山峻岭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研究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动物的复杂关系。如今已是80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

近日,新华社记者与潘文石进行了一次访谈,这是他在时隔20年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与大熊猫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潘文石坐在书桌对面,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还有鼻梁上标志性的大眼镜。

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开始研究大熊猫起,潘文石与大熊猫在荒原野地生活了16年,倾注了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浓郁的情感。

“人类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运动以来,拯救大熊猫一直是这场运动的旗帜。”潘文石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学者提出“竹子开花让大熊猫死亡”的说法。随后,全国开始掀起拯救大熊猫的热潮。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竹子开花是否真的会让大熊猫面临生存威胁?

十几年研究的成果,让潘文石心知,竹子虽然开花了,但没有一只熊猫因此饿死。

“竹子开花是事实,但绝不会让大熊猫灭亡,我在野外跟踪它们很清楚这个情况。”潘文石说,过去200多万年来,大熊猫一直在山野里靠吃竹子繁衍生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竹子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开花,熊猫并未因此灭绝。

“作为科学家,面对谎言和伪说,我不能装聋作哑。”潘文石逐级找林业部门,拿出证据想说明竹子开花是自然现象与大熊猫死亡没有关系,但得到的答复是“别人可不是这样的观点”。

随着保护热潮不断升温,大量资金投入到饲养场建设中,原本生活在荒野家园的大熊猫被送进饲养场。

“这样做会把大熊猫推向死地和绝境。”潘文石说,把大熊猫抓了关起来,只会让本就濒临灭绝的物种处境更加艰难。

潘文石决定向相关部门写报告,提出: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原因,人类砍伐才会让它们陷入绝境;反对人工饲养野生大熊猫,那样做会破坏它们的种群结构,还可能导致野生繁殖困难。

报告很快获得重视,错误的保护行动被纠正,而潘文石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了不听话、不受欢迎的人。有人提醒他:“这样唱反调,对你有什么好处?还得罪人!”

对此,潘文石回答:“说假话,做不了好的科学家!”

2016年12月28日,一只大熊猫在阳光下玩耍。新华社发(施广德 摄)

2016年12月28日,一只大熊猫在阳光下玩耍。新华社发(施广德 摄)

敢说真话,源于他对大熊猫真挚的爱,也源于他在荒野里扎实和艰辛的付出。

1982年3月20日,潘文石在卧龙山区追踪大熊猫时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紧急中,他抱住了从岩缝中横生出来的杜鹃树。树枝折断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

性命保住了,但猛烈的撞击撕裂了潘文石的肛门。由于无法进食,他每天只能靠一勺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维持生命。

“真是太难了!在荒山野岭,这么困难的时刻,没钱去医院,也没有人安慰我、照顾我……”潘文石说,在几乎就要绝望放弃时,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为什么要选这么艰难的路呢?我是不是也到海外去?”

很快,他收到了父母的加急电报:“很多人到海外是为了镀金,既然是镀的,就不是真金。望你更坚强些,渡过眼前的难关。你会变成一块真金!”

父母给予潘文石巨大的力量。一个月后,被病痛折磨消瘦的他爬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高山,去为大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

30多年后再次提起那次受伤,潘文石依然心绪难平。面对记者,他沉默了几秒,深吸一口气后才缓缓地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我回答,因为在野外工作,与我所研究的动物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潘文石认为,要研究大熊猫,就要与野生大熊猫种群在一起;要保护大熊猫,就要想方设法使它们能在自然栖息地繁衍下去。因为他坚信,大熊猫应该快乐地生活在荒野家园,让它们在野外经风雨、见世面,自己觅食,自己寻找爱情、追求伴侣,在野外生、在野外死——这才是大熊猫该有的生活。

“保护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全身金黄的小白头叶猴“石石”在房间里玩得正开心。潘文石走进来,它一点儿也不畏惧,反而在地上打起了滚。

“想念潘爷爷了吧……”潘文石伸手想轻轻地抚摸小猴子,它一溜烟跑跳出了门外,与伙伴们回到丛林中。

“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真是可爱极了。”潘文石学着小猴子的表情,周围的人被逗得乐不可支。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物种,栖息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里,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1996年,近60岁的潘文石带着研究生来到崇左,开始白头叶猴的研究和保护,在荒山野岭一干就是20年。

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一处山坳里,在族群觅食的时候,猴王警惕地观察周围环境(2016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一处山坳里,在族群觅食的时候,猴王警惕地观察周围环境(2016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一群白头叶猴聚居的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弄官山下,潘文石找到了叁间废弃房子。他在破屋里住下来,做饭的灶台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床就是在稻草上铺了一张草席。在屋子外墙上,他用焦炭写下八个大字:“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烧荒、砍伐、偷猎,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毁灭性的破坏。但最让潘文石揪心的,还是当地百姓贫苦的生活。

潘文石请了当地一位农民做助手。一天,潘文石将从北京带来的点心给他,让他带回家给孩子们吃。第二天,潘文石问:“孩子们喜欢点心么?”

他不好意思“呵呵”地笑了:“实在太饿了,点心被我在路上就吃了。”

一个成年人竟然抵挡不住一包点心的诱惑?

直到走进这位农民家,潘文石才明白背后的原因——一盆稀粥,就是全家八口人一天的食物,而村里的其他家庭也遭受着同样的饥饿威胁。

潘文石走进一户户人家,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在雷寨村,村民的饮水来自村口的一个水塘,而他看到那里经常有水牛在里边洗澡和拉屎撒尿。

村民艰难的生活震撼着潘文石,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保护自然,最终保护的是什么?

“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无法改善,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就会继续被毁坏,这样也就毁坏了所有生命相互依存的基础。”潘文石意识到,要保护白头叶猴,首先要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为了让村民不再砍树,潘文石想到用替代能源来解决村民烧柴伐薪问题。潘文石将自己获得的10万元环保奖金拿出来给村民修建沼气池。钱不够,他又四处求援,先后筹集到了约1370万元为弄官山区的村民修建沼气池、小学、乡村医院、饮水工程和公路……

他还四处奔走,呼吁当地政府积极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用种植甘蔗取代原先的水稻、杂粮以增加收入。弄官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0多元。

树木不再遭到砍伐,山区开始呈现出葱郁的景象,自然生态迅速进入到恢复阶段。当地的白头叶猴数量也从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多只。

“我是真的高兴啊……”潘文石兴奋地说,当他和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奔跑时,就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刻。

为什么保护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潘文石的答案是——研究白头叶猴,一百年后甚至两百年后都不嫌晚,但如果现在不保护好环境,也许在极短的时间里,猴子的栖息地被毁坏了,人类的生存也会更艰难。

“所以说,人是最重要的!”他说。

“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

春日暖阳下的叁娘湾碧波荡漾。潘文石和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相约坐船出海,看看“老朋友们”最近过得如何。船行约半小时,叁叁两两追逐嬉戏的中华白海豚就从海面各个方向闪现。钦州叁娘湾碧波荡漾,一群中华白海豚在浪花里追逐嬉戏。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左四)乘船出海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左四)乘船出海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这样的场景,总会让潘文石想起那句影响了自己一辈子的话:“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海洋生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

“2003年,我听说叁娘湾栖息着中华白海豚,我赶紧去看。”潘文石说,此时,正是北部湾沿海工业起步发展的关键期。紧靠大风江入海口的叁娘湾,非常适合建设大型修造船项目,所以被规划成为新的工业开发区。

潘文石和研究团队紧急进驻叁娘湾,在两年时间里收集到了18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及数千个骋笔厂定位点,确认叁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正不断增加,是世界上最健康、最有繁殖能力的群体。

已列入规划的造船厂,将改变叁娘湾的海洋生态给中华白海豚带来危害。潘文石几次向钦州市相关负责人提出叫停项目的建议,并推动自然保护区建立。

“通过认真研究潘教授的科学分析,我们取消了这个可引入数十亿投资的项目。”肖莺子说,钦州还根据潘文石的建议调整相关规划,从地理上划出了一条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生命线”,作为海洋生态保护不可动摇的底线。一家外资公司也接受了潘文石的建议,主动再增加约3亿元购入污水处理设备,将排污标准提高到接近零排放。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在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2009年,这个可引入38亿元外来投资的项目被取消。而一家外资纸浆厂接受了潘文石的建议,主动再增加约3亿元购入污水处理设备,将排污标准提高到接近零排放。

2011年2月,潘文石牵头成立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北部湾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研究中心。

“保护海豚有什么价值?”很多人问潘文石。

在他看来,保护海豚的价值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保护海豚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演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潘文石说,人类通过科学规划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的将来,而这也是全世界都在追寻的发展模式。

来到叁娘湾,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向潘文石打招呼问好。潘文石的努力不仅保护了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也让依海为生的他们从中受益。近海养殖的生蚝、沿海滩涂生长的沙虫,都对环境质量十分敏感,而它们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现在,钦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蚝养殖基地之一,一斤沙虫干的价格可高达上千元。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潘文石(左)在向当地村民询问白海豚有关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潘文石(左)在向当地村民询问白海豚有关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作为着名的生物学家,潘文石常常被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时,他会笑着说:“我才研究了一丁点儿皮毛。人类来自荒野,要想探寻生命的意义、了解人与自然的秘密就要到荒野中去。”

在野外工作几十年,很多人担心80岁的潘文石身体吃不消。当他卧病在床,家人心疼得落泪时,他却安慰说:“杰克·伦敦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野性的呼唤》。我一直在荒野研究野生动物,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从这点来说,我真的过得很好,你们放心。”

热爱生命的潘文石享受着荒野人生。有一次,他和几位年轻人在夜谈中聊起自己喜欢的歌,潘文石与大家分享的是《人在旅途》。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他一边轻轻唱着,一边讲述着自己在野外的经历。

在野外工作的潘文石脸上总带着微笑,常让人忘记这位科学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右一)在介绍白海豚最近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右一)在介绍白海豚最近活动情况(3月19日摄)。陆波岸 摄

“这么多年在野外风餐露宿,您如何保持激情?”记者问。

“热爱生命,这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潘文石说,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不热爱,他怎么会热爱百姓、热爱社会、热爱未来。

告别时,潘文石用有力的臂膀与记者拥抱。

“您的未来会怎样?”记者问。

他说:“科学之路没有尽头,我愿在荒野终老……”(文/熊红明)

原文链接:丑迟迟辫://飞飞飞.驳虫.虫颈苍丑耻补苍别迟.肠辞尘/苍别飞蝉肠别苍迟别谤/2017-03/27/肠冲1120703912.丑迟尘

编辑: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