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行业精英

光华校友助力申冬奥触申雪、赵宏博:梦想成真的那一刻不需彩排

2015-07-31

111.webp

申雪 申冬奥形象大使、冬奥会冠军,北大光华校友

赵宏博 申冬奥形象大使、冬奥会冠军,北大光华校友

申雪和赵宏博说,如果北京真的成功申办了2022年冬奥会,自己就和拿到冬奥会冠军的感觉是一样的。至于说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身为一家之主的赵宏博抢了个先,“那一刻不需彩排,自然流露就好,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流泪的。”

谈及申冬奥代表团目前的工作状态,赵宏博显得颇为兴奋。他透露,代表团抵达吉隆坡后,大家第一时间以精神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了各项工作中。为了方便代表团的每个成员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的通知和信息,大家还特别建立一个微信群,“大家的状态就是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而且全代表团都展现出了一种全力以赴的精神面貌,大伙的干劲都十分的足,我看到大杨扬都快累的不行了,现在还有一个小宝宝。虽然最终的申办结果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我觉得这就像揪心我们的比赛一样,当你什么结果都知道的时候,就觉得不精彩了。北京和阿拉木图都是势均力敌的,我们要公平的竞争,然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世界。”赵宏博说。

申冬奥就像大赛准备好了就尽情发挥

虽然两人的女儿还小,但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赵宏博和申雪经常都因训练比赛或者出差不在北京,所以照顾孩子的重担就放在了小小雪的姥姥和姥爷肩上。为了不错过女儿的每个重要的成长阶段,赵宏博和申雪每天都会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在视频上进行互动,同时了却各自对孩子的牵挂。“其实只要有时间,只要是北京,我们都一定会跟孩子在一起的。”赵宏博说。

作为中国队的双人滑教练,赵宏博的工作日程表几乎每天几乎都是满满的,“现在是一个事接一个事的节奏。前一段时间,我们先是训练,然后编排,接着又是演出。现在又到了申冬奥的环节,需要我投入更大更多的精力。结束申冬奥之后,我们马上就要回去带队员,今年我们计划是在训练当中有一个难度的突破,毕竟是在2022年之前还有一个平昌冬奥会。”

谈及申冬奥大战来临前的感觉,申雪坦言,“其实我觉得这事和当运动员都是比较像的,因为我们全力以赴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做得最好,到真正比赛的时候我们就是尽情地发挥了,所以我们这一段都是围绕着把所有工作做得更细,更完美,期待在场上那一刻的表现。”

作为冰雪人,申雪同时也表露了自己对于冬奥会有可能在家门口举行的艳羡,“就像我们以前的前辈说咱们一样,为什么我们没有赶上你们这么好的机遇。现在咱们也一样在说为什么没有赶上这一拨年轻人那么好的机遇。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时代的变化,中国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各方面上,都是一点点的在强大,所以我们一步步地能做到更好。”

拿下冬奥会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申办冬奥会的成功与否,将对冬季项目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此,身为国家队一线教练的赵宏博深有感触,“现在咱们国家要通过冬季奥运会影响3亿人,还有影响4亿的青年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其实这是一个契机,因为以往大家在冬季的时候可能觉得寒冷,但是现在大家参与到户外的运动是非常多的,像滑雪、冰上,包括今年我们说要申办冬季奥运会,我们在很多大的场馆前面或者广场上,都搭建了室外冰场,让老百姓感受室外冰上运动带来的快乐。另外,我觉得冰雪项目还要进入校园,让更多人了解奥林匹克的文化和精神。我们也说了,像奥运会这样能影响这么多民众的盛会,其实也在给奥林匹克做贡献,因为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奥林匹克的运动中。”

憧憬未来固然是美好的,但是一旦冬奥会申办成功,对于中国冰雪人来说机遇和压力无疑也是并存的。“如果申办成功了,我相信我的压力会更大。现在是一个阶段,我们全力以赴地申办奥运会。至于到2022年的时候,就要看我的队员去比赛了,所以我觉得这些全部都经历了,也是一个财富。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只是在表面上去感受申奥的艰辛以及申奥成功后的喜悦,但是当我们现在融入到这个工作中的时候,才知道它有多么繁琐,压力有多么大。”

即便是东道主也要有实力

和所有的运动员一样,赵宏博和申雪恨不得自己能够年轻十岁,然后有机会参与到2022年的冬奥会角逐中去。不过,这个想法注定只能在梦中实现了。作为国家队的教练,赵宏博担忧的是更残酷的工作摆在自己的面前,“你在中国举行比赛,你的单项如何去拿成绩?在中国比赛,金牌一定要有很好的突破,各个项目都是,不仅我们项目有压力,其他项目也是一样的。”

对于在家门口作战,赵宏博和申雪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压力的问题。他们认为,运动员在国人面前比赛,压力是比在国外大上好几倍的,“当然,东道主也会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从训练这一块,当你实力具备到一定程度,和你的对手都很接近的时候,你如果是东道主,一定会获胜的。当然,你如果是实力不如人家,借着东道主这个优势,可能也会好一点,但是不一定会获得冠军。所以说,实力还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