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西部,踏出青春延长线
宋文轩,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09级本科生,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团成员,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青海省大通县民族中学高一(一)班任语文支教老师兼班主任。支教期满后,他下定决心,主动向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和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提出申请,延长一年支教期,前往条件更为艰苦的玉树地区服务,是全国研究生支教团15年来第一个申请延期的志愿者。
延长支教期,也许对等于花费一年的青春,推迟一年时间毕业;延长支教期,不再并肩作战,独自行走难以避免会有孤独感相伴。面对西部的守望和燕园的学业,宋文轩也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答案。
续走青春
面对未来一年的支教学校选择,宋文轩与当地经历了一番协商,不甘愿于仅仅在县城里教书,但走得太远、下乡太深又会有安全隐患,权衡商议之后,他最终选择在距离州府40公里、海拔将近四千米的玉树县巴塘乡的一所牧区小学进行支教。
初入玉树,宋文轩向我们描述了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这所牧区小学在玉树县巴塘乡的巴塘草原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每天下雨、有时下冰雹,9月初晚上需要盖两层被子,9月中旬之后开始结冰。我们在那里,打井水生活、烧牛粪取暖,每21天放一次假才能洗一次澡”。而对他而言,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将近4000米的海拔,海拔造成的头疼、胸闷和失眠以及这些不适带来的心理压力最难适应。尽管环境状况还算是在他之前心理准备的接受范围之内,但文轩坦言,身处当地、环境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小的,需要慢慢地适应。
从大通到玉树,纯藏区的神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宋文轩承认语言确实是一个问题,“大通虽然是回族土族自治县,但普通话普及率比较高,用普通话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玉树是纯藏区,不会藏语在当地基本无法交流”。
为此,他在来玉树之前曾努力自学藏语,但他预计很难达到能够与当地人交流的水平,打算去玉树之后除了自己所担任的汉语教学之外,跟着学生们从头听藏语课,渴望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体会和吸收藏语言的真谛。抵达玉树之后,虽然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学习藏语的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但文轩在当地生活中发现,融入当地老乡之间其实并不一定需要会流利的藏语,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真诚而友善的微笑。
只身踏上高原,孤独感难以避免,宋文轩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全身心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作,初入玉树时藏族老乡们的温暖贴心,尤其令他印象深刻。 “由于高原反应,初到玉树时很多生活方面的工作自己都做不了,当地的藏族老师与老乡都很照顾我,基本需要力气的活他们都会帮我做,比如打井水等等,每次自己一搬东西,总会有老师或学生过来夺我手里的东西”。互动中,除了温情的体会以外,宋文轩同样试着感受他们的真实心理和思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祖国赤诚的热爱和对宗教虔诚的信仰,他们是非观分明,处事豪爽热情。只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们的信仰,并真诚地跟他们交往,他们都会把你当做最亲的兄弟。”
来到玉树之前,文轩在微信中写道“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巴汉子”,在玉树生活的日子,则加深了他对于合格康巴汉子的标准的理解。“一个合格康巴汉子最重要的是坚毅与担当,康巴藏族祖祖辈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毅地生活着,每个康巴汉子都撑起一个大家庭的生存,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当地老乡都觉得我已经是个合格的康巴汉子了,但我认为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适应当地生活的同时,宋文轩在当地的支教工作也在有序开展。12名老师、78个学生,构成这所牧区小学的全部,而由于条件艰苦、当地老师不愿意长期任教带来的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现实,文轩在教学中带课的量也有一些波动,最多的时候同时负责叁至六年级的数学和五六年级的语文。班里的孩子们都是当地牧民老乡的孩子,家庭条件普遍较为贫苦,而宋文轩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与往期支教不同的种种情状,体会到当地教学的隐忧。
例如在教学材料方面,由于当地牧民老乡普遍不会说普通话,学生们也是上学后才开始接触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普通话是一门全新的语言,但他们的教材选用,却没有考虑这种情况,“依然在用和内地一样的教材”。“这种教学效果特别不好,就像我们学英语学了半年多,单词还没认识几个,就开始读瓦尔登湖,开始读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一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着接下来的一年教学时光,宋文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当地牧区的孩子们编一套符合他们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辅助教材。
延长支教期,不再并肩作战,独自行走难以避免会有孤独感相伴。相比于与远在北京的朋友联系解决的方式,宋文轩更倾心于高原广阔的怀抱,渴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牧区当地教育事业当中去,变孤独为力量,趁着心静之时多思考问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延长支教期,也许对等于花费一年的青春,推迟一年时间毕业。面对西部的守望和燕园的学业,宋文轩也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答案。“研究生不仅需要研究解决问题,更需要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不一定要通过书本和学习方式实现,在我看来,支教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发现问题的过程。”以脚步代替书本,文轩接下来的这一年,续走青春,以期同样的收获、提升与成长。
跨越山和大海,走过人山人海,回眸之间,西部志愿支教的历程,在他的眼中,是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让自己“更加理想主义,也同样更加务实”。具体解读之,“更加理想主义”在于承认理想主义本身存在,并不盲目否认理想主义的存在,坚持自己的方向和对于社会的洞察,看到问题发出呼声,寻求理想主义;但寻求改变,同样需要“更加务实”,因为这个时代光靠呼喊已经没有用了,需要用实际行动和现实的考量来实现。
结语
文以载道,志行成轩。宋文轩用两年的时间实现青春的间隔年:通过独到的语文教学传递给学生自我价值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意义,伴随人生哲思与处世之道;通过悉心的家访和执着的帮扶,为大山深处的孩童带来希冀的种子;向更高的地方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追寻志愿的方向,面对艰难险阻亦毫不畏惧。
犹记得,在他的微信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终于到了心心念念的玉树,虽然从早上8点出发、晚上11点才到,虽然路上高原反应严重到站都站不稳,但这里有我的梦想。”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延长时光,亦延续温情。
高原的艳阳,在他的皮肤上留下深色的痕迹,而山东汉子憨厚淳朴的笑容背后,亦有行路千里而打磨出的稳重睿智。敬佩宋文轩为了志愿与梦想执着追寻的勇气,也祝愿他在高原牧区工作顺利、生活安好,向着“成为一条合格的康巴汉子”而不懈努力。
地域上跨越千里的支教奔走,海拔上跃进千米的驻守追寻,志行西部,踏出青春延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