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2015年春天,一篇名为《2015北大毕业微电影演员招募》的文章活跃在北大人的微信朋友圈中。这部毕业生的告别之作聚集了园子里各个专业的年轻人,包括《圆梦》、《下一站》、《颐和园路五号》等多部北大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的主要成员。他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诉说自己的北大故事,致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告别仪式即将开启的春末时节,我们采访了毕业微电影主创团队的成员——元培学院数学方向的大五学生牛乾坤。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如何成长为一名校园导演,如何穿梭在数学与艺术之间的故事。
前不久,朋友圈又流传着一篇对于预测申请研究生结果的抽签文,牛乾坤也尝试了一番。许多人抽到“成功“,”保底“等签,而他的签是:“黑马。”这似乎也是对于他大学五年的回答——一路横冲直撞,一路惊喜不断。
1.那些年,少年正逢热血时
2012年初秋,北大学生原创微电影《下一站》发布。彼时,微电影刚刚起步,《下一站》发布两个小时后点击量却已经突破5000。看到不断攀升的数字,牛乾坤不由得舒了口气。
就在几天前,因为《下一站》初次观片会的效果和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这个大二男孩几乎想要取消自己的发布计划。但是,在副导演余炜奇的鼓励下,《下一站》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踏入公众的视线。如今回顾起当时的犹豫,牛乾坤笑称:“幸好当时遇到了他们。每当我特别丧气的时候,小伙伴们的支持总能带来许多正能量。”
说起《下一站》,牛乾坤感叹道:“一转眼都是叁年前的事了。”这是他的第一部微电影,讲述了慕凡和林熙这一对高中恋人一同经历了学科竞赛、自主招生和高考,但最终还是错身而过的故事。
当时,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正在热映。看完电影后,牛乾坤也萌生了拍摄一部电影追忆青春岁月的想法。“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拍,都没有基础,就是凭借着一种莫名的热情聚到一起。” 在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单纯凭借个人热情,牛乾坤搭建起了第一支团队:AGOI(A Group of Idiots)。
那时的牛乾坤踌躇满志。虽然未来尚不可知,但自己又愿意追寻这片朦胧的光明,牛乾坤的心里既有不安,又满怀希望。“大二时选了很多新传和艺院的课。记得当时戴锦华老师站在台上问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导演吗?导演就是告诉摄影师,把镜头放在这儿。’那个时候觉得好厉害啊。”
2012年12月,期末考试结束后,《下一站》团队成员回到家中分头创作剧本。将剧本汇集起来对比、讨论后,大家最终敲定牛乾坤的作品作为拍摄剧本。
在拍摄的日子里,所有团队成员都没有专业电影知识,甚至没有接触过视频拍摄。一帮年轻人依照刚刚学习的电影拆解法,每周叁次围在教室里一起分解电影、读书、改剧本,分享学习感想。
“很难再遇到这样的团队了,所有人都团结一致,一腔热血、满是情怀。”牛乾坤回忆道。
第一幕开拍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紧张。因为不会使用滑轨,一分钟的镜头,他们拍了整整一天。随后,在北京夏天的高温里,整个团队凭借着微薄的经费度过了十天。剧组的午餐是自己带到片场的胡萝卜和黄瓜,担任执行制片和助理导演的两个女生每天坐在一旁给大家削好,然后整个剧组就着没馅的饼解决一顿饭。除去租借的器材,还有一部分器材是团队成员自己动手做的,“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支付昂贵的器材。”
现场演员不够,有的时候全场上下只有7、8个人,只能依靠借位,甚至男主角拍摄结束后就立即弯下腰来搬器材,然后重新出现在镜头里继续演戏。在一个雨后的夜晚,由于原先场地受损,团队只好临时更换新的场地。约好八点到,七点剧组搬着器材出发,却在打车时发现无法将铁臂装入车内。无计可施之下,牛乾坤决定徒手将器材搬到片场。叁十多公斤的铁臂,4、5公里的距离,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一个人在路人奇异的目光中前行。“到片场以后整个人都觉得虚脱了,疼啊。”这一晚经历似乎正是这半年时光的缩影——虽然不知道前路有多远,行途有多难,但他们不曾顾虑,一路前行。
拍摄结束后,整整两个月的暑假时间,牛乾坤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完成剪辑工作。从白天到黑夜,他一直面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幻想自己今天就能完成。”两个月后,《下一站》成片,牛乾坤邀请到叁十多人第一次观片,效果却不如所想。
“本来拍的是一个悲剧故事,但几十分钟的时间里面,大家就一直笑啊,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看到大家的反应,牛乾坤最初希望将影片发布的想法遭到打击。他陷入漫长的犹豫之中。
“当时北大里除了艺术学院几乎没有独立拍摄微电影的团队,所以我完全不知道《下一站》这种形式发布之后到底能不能获得关注。”最终,一名团队成员对他说:“那就试试看吧。”一句话似乎让所有事尘埃落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牛乾坤决定让《下一站》走出电脑硬盘。
叁轮宣传,历时一周的造势,9月21日,《下一站》最终在网络平台全面发布。发布效果好得超乎牛乾坤的想象——两小时以后,他们收到5000点击量,叁天后,点击量已过50万。在这一过程之中,优酷网打来电话,希望能够为他们在首页进行推广。同时,许多人观影后回忆起青春年少的岁月,网上的好评不断涌来。“感觉自己已经脱过一层皮”的牛乾坤,终于等到期望的结果。
这次拍摄后,牛乾坤深深感到团队合作以及为新人搭建平台的必要,于是着手建立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影视创作协会。这个平台面向全校对电影拍摄感兴趣的同学,逐渐打破电影学院派的格局,在这个园子里开启了“微电影时代”。
2.下一站,柳暗花明又一村
许多人惊叹于牛乾坤一边拍摄优秀电影一边手握高绩点的能力,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刚刚启程时的反复纠结与无数个不眠之夜里通红的双眼。今年秋天,牛乾坤将远赴新泽西,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攻读金融工程方向。
大叁的日子里,尤其是《等你百年》的拍摄中,他时刻犹豫未来的走向。作为元培学院数学方向的学生,自己手中的两件事情看来似乎是背道而驰的——数学与电影。大叁这一年,他走入双线交织的日子里——行走在光影菲林与公式原理之间。“虽然还没有想好自己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但我希望趁着青春年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一直很不安分,很作。”的确,他实在是一个太“作”的人,当身边的人安安分分做着数学题的时候,他开始了拍片的道路,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要以电影为一生追求时,他又毅然回归数学。
“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有两件事需要去做,一件是应该做的事,一件是想做的事,对于我而言,数学是应该做的事,电影是想做的事。”伴随着这样的想法,牛乾坤开始捡起数学习题,补起大二一年里的课程并重新找到应用数学的兴趣点,最终决定与之相伴。大叁那年夏天,牛乾坤将自己关起来疯狂地做科研,整个人似乎人间蒸发一般,几乎没人能够联系到他。
牛乾坤深知,没有完全的理想主义可言,他看到了两条道路上现实因素的考量,并且感知自己对数学仍保有热情。“梦想的实现都需要资本。因此,攒足资本我们再来任性。”牛乾坤笑言。 他希望能够靠自己的条件创造更加有益于创造的自由环境。
现在的他在双份生活里游刃有余。“我并不是做完一件事扔掉一件事,而是将两件事都融入生活的主旋律。”自从完成拍摄后,牛乾坤反而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因为电影的拍摄带来的自信让他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人最需要交代的其实是自己。”
在与电影打交道的日子里,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学会用理解和包容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在这样一片所有人都能够被理解的园子里,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3.等你廿年,许诺他日君再来
获得普林斯顿的入学资格后,牛乾坤感到人生的某一部分已经完成,于是下定决心重新开始拍摄新影片。《下一站》的续作即2015年北大毕业微电影的演员招募帖已经通过各个院系的平台在网上传开。
在这部作品里,他希望“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谈一下梦想”。他们几乎聚齐了北大所有拍微电影的人,同时吸纳了清华大学的优秀电影人,并得到许多校友的赞助与支持。新作将延续慕凡与林熙的故事,讲述二人在大学时代新的生活与交集。
在牛乾坤的计划中,完成这部作品后,自己将暂时告别电影。牛乾坤并不伤感,他知道这会是一个完美的分号——他和电影有一个二十年之约。
二十年后,当自己攒够了任性的资本,有了足够多的人生体悟,也许牛乾坤会再拿起剧本,站到镜头后面,带着好故事回来。他说:“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信守跟自己的约定。但认识我的朋友,都觉得以我的性格,八成会。我也希望是。”
在新的起点面前,牛乾坤充满期待而又诚惶诚恐,他知道困难何在,但再也没有当年难以克服的担忧之情。这条道路上,他日益成为一个更加坚定,包容并勇于接受的人。
后记: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中,牛乾坤几次谈到,往昔不可追。 当被问及“是什么让你们在完全不知结果的情况下拥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拍摄《下一站》”时,牛乾坤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是一个对于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而我们都希望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