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学子风采

为梦想,义无反顾地坚定——记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级本科生郝琦

2015-04-09

国家奖学金是由教育部颁发给高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奖项,用于奖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优秀的学生,获奖本科生每人获奖励8000元。2013-2014学年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共有202名本科生获得该项荣誉。他们普通,都是我们身边众多北大学子中的一员,充满朝气活力;他们卓越,有着自己的梦想并点燃别人的梦想,执着且不服输。日前,北大新闻网和学生资助中心联合设立“国奖风采”专题,集中展现部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故事和风采。相信每一位北大学子只要心中有梦,默默努力,始终坚持,定能实现梦想。

2013-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郝琦

2013-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郝琦

个人介绍

郝琦,男,来自新疆乌鲁木齐,2012年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转入中国语言文学系,降至2011级。在2013—2014学年年度综合素质排名中名列年级第一,并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李彦宏奖学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学习优秀奖”等个人荣誉。从理到文的选择,让他经历过困惑,遇到过低谷,但凭着对中文的一腔热忱和勤勉治学的态度,让他最终找到并坚定了立志投身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前方求学之路依旧漫长,但他已坚定地扬帆起航。

“我穿的是藏青色中文系套头衫,印有黄色银杏叶的那款。”刚从手机上看到这样一条讯息,郝琦就在泊星地的拐角处出现,穿着同描述一样的中文系系衫,并没有太多想象中直博师兄老练成熟的样子,我朝他招招手,他笑着向我走来。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到中国语言文学系,从埋首高数、普通物理学到聆听五院英华,郝琦用自身诠释了追梦之旅的艰辛与欣喜,其间的故事,请听我道来。

探索·选择

2010年,郝琦在得到保送资格后,依旧参加了高考并以高出北大录取分数线2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初到燕园,课程的强度、难度较大,常使他忙得顾不上吃饭,但即使这样,郝琦仍抽空去旁听了一些中文系的课程,如曹文轩老师的“小说的艺术”,以及《论语》《孟子》的相关课程。虽因专业课繁重并没有太多聆听中文系课程的机会,但零星的旁听经历,已让他对中文系的认知渐次清晰,并逐渐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其实在高中时代郝琦就已对北大中文系抱有好感,他的高中语文老师曾在北大中文系进修,在课堂上不时提起自己进修期间的所见所感,郝琦听了颇受感染。虽未曾谋面,但先生们的气度风华似乎已近在眼前。

如果说高中时期的北大中文系仅仅是老师口中的圣地,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想象,那么当郝琦怯怯地迈入五院那古旧低矮的院墙,嗅着紫藤萝的芳香,穿行于狭窄的走廊和摇摇欲坠的书堆中时,他终于意识到中文系是一个如此真切的存在,是值得他投入所有激情与汗水的地方。也正是在这所有对于中文系的情感与印象的浸染下,郝琦最终决定转系。

转系·定位

好事多磨,地空学院在郝琦第二次提出申请后才通过了他的转系请求。知晓这番经历的我不禁问他:“何必这么辛苦?喜欢中文的话选择双学位也可以,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他的眼神清亮,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双学位只是主业外的一种补充,但对我来讲,中文就是我的主业,我想走这条路。”

郝琦2012年转入中国语言文学系,降至2011级。由于要补上低年级的许多课程,课表排得满满当当,白天上完一天课,晚上熬夜整理、复习,这几乎是他来到中文系第一年的全部生活内容。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不仅结识了新集体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李彦宏奖学金和“学习优秀奖”称号。

而如今即将本科毕业的郝琦,谈到这段由理转文的经历,坦承:“我这四年过得都比较累吧,但是不一样的累。”有过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郝琦对文理两类学科的特点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理科专业基础课程训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在逻辑思维的强度上更大一些;而对文科来说,问题的关键往往要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被发现,因此要做许多机械重复的工作,要有‘坐穿冷板凳’的决心。”

虽然后来没有坚持,但郝琦十分感谢大学前两年理科专业的训练,他认为这种训练对他日后学习语言学专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

追梦·启航

来到中文系的第二年,郝琦凭借上一学年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对自己学术兴趣的判断,选择了汉语语言学专业,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 “追梦之旅”。

在学习过程中,郝琦提到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他的导师郭锐教授,另一位是理论语言学的李娟老师。前者风格平易,常用平实的话语将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讲课就像唠家常。而后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李娟老师的课更偏向语言学史的研究,偏向语言哲学,更有思辨色彩”,“她的课思维冲击力很大,时时刻刻都抓着你,短短几节课时间就能让你对语言和语言学的认识提升一个台阶。”

此外,学年论文的写作对郝琦来讲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训练,他参加了郭锐教授“清末民初北京话研究”课题组,并以“清末民初北京话研究述补结构研究”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学年论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语言材料,从中发现线索,归纳语言规律。这种对语言材料的描写训练,让郝琦锻炼了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研究工作中的能力。

若说学年论文的课题偏向材料的梳理归纳,那么方言调查、走进现场的实习工作,更让郝琦认识到语言学作为一门基于田野调查的学科所具有的极强的实践性。

2014年夏天,郝琦随中文系方言调查团走进江西省万年县开展方言调查。江西的夏天很闷热,他们在那儿呆了20天左右,辛苦的同时却也有很大收获。“走到语言现场可能是语言调查和研究的最好状态,那次经历让我对专业技能和对语言学的认识增进了很多。”他回忆到,“一般人大概都会觉得方言调查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北方人来说,到南方方言区完全听不懂,那又如何展开调查呢?但其实如果你懂得专业的调查方法……”他嘴角上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方法理论讲述给我,“这其实是固定的过程,即使调查完了,我们依旧不会说那里的方言,但整个流程下来,就能把语音、词汇和特殊的语法现象等语言基本层面离析开,做出详细的描写。”

方言调查里最理想的发音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因为这类人群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少,但由此带来的困难就是如果发音人不识字,那就很难通过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因此,郝琦和团队成员一起耐心引导发音人发出《方言调查字表》中的汉字方言读音,并且需要想出各种花样,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笑料不断。这个时候,艰辛枯燥的方言调查工作似乎也变得轻松有趣起来。

在直博的同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面对这份令常人艳羡无比的荣誉,郝琦却显得很淡定,他说,这是对他未来继续汉语言研究的一种鼓励,这只是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

从乌鲁木齐一中到北大的成长足迹,由理到文的选择过程,郝琦总能坚定自己想要的并为之努力。采访接近尾声,我问他:“作为一个学长,有没有什么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想了一会儿,说道:“我觉得对未来的定位和规划在大学生涯里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方向时不要随波逐流,在大学前两年可以去尝试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不断来了解自己,而到了大叁大四就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对文科学生来说,除了课程的内容,还要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计划,有给自己开书单的能力,这样对专业学习会非常有帮助。”

郝琦做出的选择,也许有不少同学曾想过,只是没有勇气去践行,但郝琦做到了。虽然他只是和我们一样的莘莘学子,也曾徘徊犹疑,也曾茫然无措,但他坚定自己的梦想,就像帆船恪守风的方向,纵然学海无涯,却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