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那个年轻爱笑、上课认真的缅甸语老师,学过缅甸语课程的北大同学或许并不陌生,她就是本文的主角——黄娇娇。
作为最早几批来到中国的缅甸留学生,黄娇娇于200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四年的本科学习结束后,深受北大人文精神吸引的她,来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黄娇娇不仅担任北大缅甸语教师,同时还致力于中缅两国交流活动的同声传译工作。在学习、工作之余,她还帮助过不少缅甸学子走进北大。
13年的中国留学生涯,让她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她看到了中缅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她毕业回国后决定创办一所汉语国际学校,以便更好利用所学之识推动中缅文化交流,帮助更多缅甸学子了解中国。
“可以用叁个词描述一下你自己吗?”
视频采访那头,黄娇娇腼腆地笑了出来:“其实我不太好意思,总觉得像在夸自己……”
其实,一路走来能有今天的成绩,黄娇娇身上值得被“夸”的地方有很多。
追逐梦想 迎难而上
黄娇娇博士毕业在北大西校门附近留影
当质疑超过肯定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会选择妥协或是自我怀疑,甚至放弃。对于个性倔强,从不服输的黄娇娇来说,更像是一种挑战。
从11岁就开始学习中文的黄娇娇,起初只是把中文当成兴趣,而非未来求学与职业的方向,但是随着学习中文的时间越长,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当时缅甸缺乏对于北大清华的信息,直到认识了缅甸第一位考进清华的学姐,看到学姐中文水平进步的速度,黄娇娇萌生了要去北京读书的想法,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
然而,家人和朋友却难以接受她的决定。父母更希望她去西方国家留学,也有朋友认为她的中文水平已经很好,不必再继续学习中文。黄娇娇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留学中国的顾虑和偏见,默默承受着来自家庭及外界的压力。凭着对中文学习的执着热爱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她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留学,开启了长达13年的留学生涯。
每次假期回国,黄娇娇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身边人讲述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会。“你都快变成中国的代言人了!”有人这样评价她。然而,变化的确在悄悄发生,亲友们对中国的印象逐渐改观,尤其2008年奥运会之后,黄娇娇明显感觉身边的质疑声小了很多。
对于未来,黄娇娇的态度很积极。目前来中国留学的缅甸学生逐渐增多,而“一带一路”的前景也使中缅交流越来越频繁。比起2005年刚走进中国校园的时候,现在的黄娇娇更加执着于传播中文与中国文化,身边人的支持声音也随之越来越大。
理想现实 多重挑战
黄娇娇于教室留影
来到中国,黄娇娇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恰恰是她学习了很久的中文。“我总觉得自己学得不错,可是我听不懂中国人在说什么,中国人也听不懂我表达的意思。”
初来乍到,黄娇娇坦言,很长时间都没能融入环境。在这个气候、饮食、环境乃至文化都与缅甸差别很大的国家,痛苦迷茫融进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去调整适应新的环境。本科阶段,黄娇娇学习了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对中文最感兴趣。之后,她决定研究生阶段换个环境。一直以来她都被北大中文学科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选择踏入燕园后,她又重新开启了新的挑战。
“北大真的很自由”,而这对黄娇娇来说也意味着在课外需要更多的准备和努力,她有些无所适从:越是努力,就越是难见起色。研究生阶段,同学大多是优秀的中国学生。课上讲到某位中国作家,大家都有所了解,而她却不得不在课后默默补习基础知识。有时询问同学,得到的回答却是“不是小学就学过了吗?这可是常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娇娇只能一边默默记下,一边加倍努力。最大的矛盾还在于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让黄娇娇时常不能准确理解某些汉语的表达。老师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她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不是简单的读书笔记而是小论文。导师的几句点评在中国同学看来是种勉励,在她看来却是极为严厉。久而久之,黄娇娇渐渐不敢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说汉语、写汉语,常常需要费力猜测中文委婉表达背后的真实意思让她非常疲惫。
“我的导师也被我折磨得不轻,还是需要大胆地聊一次。”黄娇娇给导师发送邮件,详述了理解汉语真实意思表达的问题。经过与导师多次交流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她开始逐步消解了文化碰撞带来的烦恼,学习也渐渐轻松起来。幸运的是,当她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总能为她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和生活指导。她表示:“留办已经成为我的避风港,我和办公室的老师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每当我感到沮丧的时候,与那里的老师谈心总是可以让我放松自己。”
在北大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得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定期举办的专业读书会也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知识储备。对于北大的生活,她表示:“来北大之后千万别着急,先找到舒适、融入的感觉,再开始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对于学术问题,她认为留学生有着独特优势——也许中国学生对某些作家、某些文本的理解已经相对固话,而持有“跨文化”视角的留学生有时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出发,看到不同的“风景”。
三尺讲台 热血青春
博士阶段,黄娇娇走上园中的一方讲台,开始给北大学生上缅甸语课程。“中国学生太聪明了!”黄娇娇笑着说。相比于她了解的其它国家的学生,中国学生总是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有几次都把她问倒了,她向学生解释自己会在课下询问缅甸相关的老师、朋友,自己也更努力地备课,争取满足学生对各种缅甸知识的渴求。由于国内缅甸语教学资料的欠缺,黄娇娇利用假期义务带缅甸语书籍回北大共享,结束工作时将教材全部捐给北大图书馆。回顾这段经历时她坦言,年轻的外籍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更近,授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建议北大引进更多年轻的外籍教师人才。
直到来北大读研究生,“教育”这个想法才逐渐在黄娇娇心中生根发芽。逐步完成学业的她渐渐成了很多缅甸学生出国留学咨询的对象,面对渴望来中国求学的学弟学妹,黄娇娇总是悉心指导,努力提供帮助。在她眼中,缅甸不乏优秀学子,从网上答疑到带他们实地来中国旅行,黄娇娇尽力向他们传递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了解中国最新的教育理念,到考察不同年龄段学生关心的问题,再到调查缅甸目前中文机构的办学水平,黄娇娇逐渐积累起从事教育行业的经验和信心。她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所学校能让更多人受益。
黄娇娇创办中文国际学校
黄娇娇原本计划毕业留校并致力于中缅之间的交流研究工作,但因为母亲身体抱恙而选择回国,这也恰恰给了她一个实现从事教育行业梦想的机会。现在,黄娇娇在缅甸仰光开设了一所正规的中文国际学校。站在中文课堂的讲台上,她从最基本的作者经历、历史故事讲起,尝试把一首首较为晦涩的古诗用最有趣、最易懂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只学语言是学不好的,要先从兴趣入手,再从文化上引导。”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这所学校致力于传播中文及中国文化,希冀通过努力让更多的缅甸家长与孩子加深对中国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中文的学习兴趣。黄娇娇表示,她所创建的这所学校将持续作为缅甸学子留学中国的一个民间输出平台,致力于积极推动两国在教育层面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在学校运转走上正轨之后,黄娇娇计划回到中国继续她的学术道路。对中国感情很深的她看到了中缅之间加深理解的必要性,而13年的中国生活无疑是黄娇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势之一。作为中缅两国传递文化、促进沟通的一座“小桥梁”,黄娇娇也有一点“私心”:“我很想念北大的食堂,还有与中国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的旅行,都让我十分难忘。”
回到用叁个词描述自己的问题,黄娇娇的答案之一是“善良”。受缅甸传统文化影响的她,总是心存善意、尽力帮助学弟学妹;或许外表看上去柔弱,一股韧劲却造就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回到目前的工作上,黄娇娇表示,除了民间交往,她还非常希望看到北大与缅甸的教育机构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搭建中缅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之桥,用青春热血,追逐教育梦想,未来也将有更多人与黄娇娇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