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友、各位家长、各位名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物理学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以校友的身份在母校的这个讲台上发言。首先祝贺毕业的校友们将走上新的旅途,开启新的征程。我不知道你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也不知道你们会成为科学家还是工程师,亦或是其他别的什么人,更不知道你们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有一点我肯定,你们会和我一样,燕园的未名湖和博雅塔会是你们永远的记忆和怀念,与老师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点滴会是你们永远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话题,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给你们的一切会是你们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我1961年入物理系学习,1967年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1968年离开母校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从那时算起,离校55周年,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55周年。55年来,无论何时何地,燕园七年的学习生活始终令我魂牵梦萦,始终是我美好幸福的回忆,始终是我引以为骄傲、自豪和自信的话题。试想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有多少人有幸成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的物理学子,能够直面像王竹溪、黄昆、丛树桐、郭敦仁、赵凯华这样的大师,能够亲眼目睹大师们讲课的风采,能够亲耳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导,是大师们领我们走进了物理和数学的殿堂,传授给我们科学知识,培养我们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给了我们触类旁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从学习物理到投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这是从科学范畴跨入工程技术范畴的巨大转变,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全新的、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有作为的领域。
物理学是基础科学,物理学研究是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国防科学技术工作本质是技术发明、装备研制、工程建造,是工程师的工作。科学家和工程师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
科学家研究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解释客观现象,提出原理和理论等。工程师则是根据原理和理论发明技术,制造机器和设备,构造工程,改造世界等。正如着名物理学家冯·卡门所说,“科学家研究的是现实世界,而工程师则创造未来世界。”由此可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目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基本知识和素质的需求是不同的。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抽象、假设、分析、推理、实验、证伪、对错、唯一等。因此,通常情况下没有功利主义色彩,“科学无国界”就是这个道理。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集成、发明、创造、分析、比较、权衡、利弊、价值、规则、程序等,始终以需求和价值为导向。由于工程技术中也有许多科学问题,因此,工程师也应具有较高的科学家素养。
由此可见,科学家和工程师没有主次之分。而且,由于工程技术中的任何一项技术发明、装备研制、工程改造等涉及到多学科,多技术甚至是非技术要素,比如人文、法律、经济、美学等等,因此,对工程师知识的广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说成为工程师并不比成为科学家容易,尤其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几十年来,我基本上干了一件事,即智能弹药的研发。什么是智能弹药,形象地说,就是将炮弹或火箭装上眼睛或感官(传感器),植入大脑和神经(计算机系统),赋予思维、分析、计算、决策的能力(算法、软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像人和动物一样,寻找、发现、识别、跟踪、直至攻击目标。这是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涉及系统、仿真、结构、外弹道、飞行力学、导航、控制、通讯、光电子、计算机、探测识别、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材料、火炸药等专业理论和技术。智能弹药领域的技术和装备更新速度很快,你面对的经常是新问题、新技术、新装备。因此,为胜任智能弹药工程师的工作,你不得不学习、充实、丰富、更新、深化你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工作带动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不论你想不想学习,你必须得学习,时间久了,也就养成了习惯,这就是我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活常态。学习新专业、新知识会遇到许多困难,但由于物理专业出身的人拥有坚实雄厚的数理基础,这些困难总能得以解决,学得进,学得明白,学得透,于是形成良性循坏和知识的马太效应。这是物理专业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有付出,就有回报。多年来我先后担任五个国家重点智能弹药装备研制的总设计师,带领我的团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弹药技术领域,为我军研制成功五型智能弹药装备,已大量装备部队,极大提高了我军反装甲、坦克的作战能力。而且,由于物理人将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融进了工程技术,我们研制的装备其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领先于国际同类装备。为此,国家先后授予我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个人也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称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科技奖等多种奖励。我讲这些不是在炫耀我和我的团队,而是要告诉你们,学物理的人只要想干,肯干,就可以干出成绩,可以成为总设计师,而且可以成为优秀的总设计师。
根据我的经验、教训、体会,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你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中国已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因此,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可否改变观念,开拓视野和思路,不要局限在像物理学这样的科学研究范畴,可以考虑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尤其是投身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关系到国家安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我国为了成为世界强国,还要继续登月、探测火星、建设空间站,还要造更先进的大飞机,发展新一代战机,研制新航母,发射更多先进的军用卫星等等。以我所在的兵器工业为例,在未来的若干年间,要发展新型智能弹药体系、无人作战体系、机器人部队、智能蜂群作战系统等等,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机遇、充满活力、大有可为的行业,需要众多像你们一样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投身其中。对于学物理的人而言,从事工程技术并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可以后程发力。这就像长跑,前半程领先不重要,重要的是后程领跑并最先到达终点。
第二,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千万不要拒绝小事。比如给老同志打印一份文件,校对一份技术报告,到工厂车间送设计图纸,到市场上购买元器件,到试验场联系试验,甚至在办公室打扫卫生和提热水之类的小事,等等。小事里面可以悟出大道理。做所谓的小事是初入职场者的必修课,做得好你就会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成长机会。工作中绝不会像家里一样,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将你视为掌上明珠,让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工作中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关心是培养你、锻炼你,让你经风雨、受考验,在磨砺中成长、成才。
第叁,要融入团队,学会与人相处。多看别人的优点,多学别人的长处。记住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工程技术工作是团队工作,单打独斗,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只有死路一条。着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物理系教授)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段话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向身边优秀的工程师学习,认真研究、效仿、观摩他们的研究设计成果,如技术报告、设计图纸等。这对一个人的快速成长非常重要。工作中要脚踏实地,由易到难,遵从科学规律,处理好继承、借鉴、置疑、创新的关系,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囫囵吞枣。这一点在当下意义尤为重大。
第四,要时刻重视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工程技术活动是团队行为。一个课题、一个项目或一项工程,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数百人甚至更多人参加。每位工程师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人,工作中经常要与人交流、沟通、协调技术方案、技术途径、技术参数、条件保障、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等等,因此必须清楚、简明、准确地表达各自的思想意图、主题、原因、结果、结论、建议等。除此之外,工程师要经常撰写论证报告、研制总结、技术文件、请示汇报、学术演讲等,不论什么内容,表达要清晰、主题要突出、目的要明确、逻辑要严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工程师的成长道路上,精于表达、沟通、协调的能力,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其重要性毫不逊于专业能力,甚至可以说,如果你不善于表达、沟通、协调,你成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
第五,应该读点科学技术史。唐太宗李世民悼念大臣魏征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重要含义之一是强调读史的重要性。对工程师而言,读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不亚于从政者读历史的重要性。从科学技术史中,可以学习先驱们的献身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与工程技术观,可以学习先驱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而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最后我想说,以上我讲的均源于我的亲身经历、经验、教训、思索、感悟,就我而言,无论成功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此番讲话只供你们参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