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

记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青春修炼手册

2015-10-06

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2015年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坎培尔和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以表彰他们在疟疾研究方面的贡献。

3

同时,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4

屠呦呦何许人也?如果大家没记错的话,公众首次对她的关注源于2011年9月23日她获得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而这个奖有着国际医学界诺贝尔之称。时隔四年,诺贝尔医学奖把橄榄枝抛向了她。

5

屠呦呦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我们找到屠呦呦的介绍:

屠呦呦(1930.12~),女,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

本人研究方向是以中药化学为主,结合药理、制剂及临床等,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华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特别在疟疾及免疫疾病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开发新药。

最突出的贡献是带领科研组创制了具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相关研发成果已获6个《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和2个中国发明专利。

发表的重要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 3:142,1977;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Joa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3—8,1982;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es of Artemisia annua L .(II)《 Planta Medica 》44:143—145, 1986。目前承担“青蒿及青蒿素系列化研究”课题。

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齿-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在这段介绍中,屠呦呦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也是她被诺贝尔医学奖所青睐的原因。

6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屠呦呦1951年考入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523”项目是一项特殊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美两国都开展了抗疟研究。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我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

7

8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在获得拉斯科大奖时,屠呦呦回顾当时的探索,曾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

屠呦呦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强调,“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着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宁波一位赴美留学的生物化学博士翻译了全文刊登在中国媒体上,才得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中国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以下内容都来自这篇论文中屠呦呦的自述。

她说,提取青蒿素的成功,是在190次的失败经历后姗姗来迟的。

中药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屠呦呦灵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屠呦呦曾说,

“我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与研究中国草药。从1959年到1962年,参加了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这引导我走向中药那些美丽的宝藏。”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在屠呦呦看来,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用中国医药帮助世界各地人们战胜危害是她最大的梦想。

用中国医药帮助世界各地人们战胜危害也是我们中医药人最大的梦想。